Saturday, August 12, 2006

 

赚钱是硬道理!——入门级单反在忽悠谁?

2006-05-14

干吗要单反?理由很简单:赚钱!
入门单反就专业吗?真相是NO!

真正专业的数码单反早就成熟,比如CONTAX N DIGITAL全画幅CCD,真正的红点蔡斯头,硬件软件可谓机王级别,早在2000年就已经问世,不过那是天价——天价才是专业价!至于小日本的尼康佳能们,全画幅的不须我再赘述,粉丝们早已耳熟能详。专业的标志是什么?当然是镜头,当然是天价的镜头群。什么ED镜片,什么非球面等,什么什么超低色散等,单反——不是一架照相机,单反是个系列,也可以说是个系统——若干个机身和若干镜头组成的工具系统,背不动?有工具车!开不了车的地方呢?有毛驴驮,没有毛驴?有当地向导,有土著——你出钱:给你背器材给你带路——这就是单反(或者中画幅或者坐机)!

这不是夸张,单反的设计,就是基于系统的设计。

单反的本质是什么?因为取景要看见的是实象,所以发明了伟大的五棱镜。可以看见实际的景深,真实的光圈收缩效果。为了这个伟大目的的实现,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要让出反光镜翻跟头的位置,广角怎么办?屁股要和反光镜打架,有办法,来个“反远摄镜头结构”于是乎又多了几大组镜片,校正各种误差,一头汗弄出个虚象焦距,成了!反正银子是买相机的人掏!掏了银子还要佩服他的高科技技术。本来3、4片玻璃解决的事,越弄越复杂,一弄就是十片二十片玻璃,你背吧,小炮大炮越重越光彩,越淌汗越专业。布勒松在笑;卡帕也在笑。当然是坏笑!

人,一代一代比一代聪明。聪明+聪明+聪明+聪明+聪明......聪明变成了越来越沉重的摄影包——实在背不动了!

摄影,本来是个优雅的事,如布勒松;摄影,本来是个狡黠的事,如杜瓦诺;摄影,本来是悲壮的事,如卡帕 .........不知什么时候起,摄影成了炫耀家伙的事,全身上下全是炮全是包全是别人的眼球!是你拍人家还是要人家看你?!狼还没来就被你吓跑了!

胶片相机走了100年,模样越长越聪明。大的重的不必我多说,就说小的,想起了小米(MIONX)至今稳坐35MM全画幅相机体积最小的冠军。一包烟那么大,结构简单到你无法想象,但是却一点不嫌功能少!(人家现在也出了好几款数码,还是一包烟那么大,可惜难买到。)足以使我们现在的数码汗颜!宾得上世纪70年代就造出了不可思议小巧的110胶片单反,结构简单紧凑,凡是见过实物的人无不爱不释手!(110胶片尺寸可要比俺们现在的CCD们大的多哟!)还有CONTAX-T系列:著名的T2等,还有罗莱的那个经典小35MM尤物。胶片相机的结构,可以说是个性十足,万花齐放。

入门及单反一定要有的要素:外观一定要象专业机那么大,长得越象越好,越重越专业感越强!为了满足掏不起买专业机器的银子的人的虚荣心——你能怪他吗?在老百姓眼睛里,分不出谁是摄影家,谁是发烧友,谁是照相师——反正都是照相的,如果拿个小傻瓜谁相信你?“你是照相的吗?我家也有啊!”那只有看家伙了。

徕卡迷都知道老徕卡,我的朋友就使用一架二战出的徕卡ⅢC,那种F3.5爱尔玛可以收进机身的小镜头的,越是老人名人,越认识它,采访他们时,他们会说上一句:你这可是好照相机!
百思不得其解的是:135单反的机身结构,是使用35MM胶卷的特有结构,加上中间的五棱玻璃反射镜,形成了一脉相传的单反机身模样。其体积加上必须的电路,已经不能再小再轻。但是到了数码相机,内部结构已经完全和胶片不是一回事,CCD、电池、显示屏、电路等都有了胶片不能比拟的设计自由度,为什么数码单反还要固守胶片单反的长相?!生怕人家不认识你手上拿的是照相机吗?真是那样就对了!对于摄影创作来说,照相机越不显眼越隐蔽成功度越高,这是所有的成功摄影家的共识。

再进一步质疑:数码非得要单反吗?非要单反才专业吗?我们真的离不开这么笨重的单反结构吗?

从光学成象的质量上说,无论如何单反结构不是最好的,而且恰恰是最累赘的,甚至可以说单反结构是一种不得以而为的复杂繁重结构。

数码成象的所有优点,正是胶片相机结构所不能企及的,所以说,数码照相机应该是在照相机结构上彻底革命的新篇章。

目前的消费和家用数码相机的CCD都是比135胶片画面小很多倍的尺寸,这使得数码相机不但可以做的更小更轻巧,而且给了可以设计出千变万化的外形和结构的自由。

在这方面做出尝试的的有:索尼707/717、尼康4500/SQ/s4、宾得Optio-X、佳能G6等经典型号。

很多高端消费级机器也都追求独特的造型,可惜因为要容纳太多的功能都做的很大很笨重。

笔者的感觉是:目前数码相机的结构和外观设计太保守,都“挤在一条道上”消费机、便携机、卡片机各厂家层出不穷的型号天天翻新,但是外观都一个脸,一个样,没有新意,更没有突破。和胶片相机丰富多采的造型根本不能比。

大家都记得上世纪中叶流行一种三个旋转镜头的电影胶片摄影机,以手摇发条为动力,结构简单,体积小巧,坚固耐用。勘称经典。笔者认为,最妙的就是那三个不同焦距的三个固定镜头,可以很方便的旋转调换。我们知道,变焦镜头的成象质量和光通量是不如定焦镜头的,成本也比定焦镜头高,如果用两道三个定焦镜头替代变焦镜头,不但成本低而且质量高,对于摄影爱 好者发烧友,是梦寐以求的理想方案。这方面,柯达已经开始在尝试。

我在一篇帖子里曾经抗议:为什么只有135胶片尺寸一半面积CCD的单反,却非要做成全画面胶片单反那么大那么重的机身要我们去背?还要去折算什么镜头焦距的倍率!如果兼容老镜头是个理由,那么这个理由也不完全站得住:有老镜头的人难道能满足于这种“半个胶片”的机身?拥有老镜头的人难道会缺这几个银子?

笔者的观点是:非专业数码机根本不用单反,应该更小更轻更容易操作。即使专业数码机,也应该根据不同用途设计出更科学更轻巧更精密的结构。

反对我的人会说:入门级单反画质就是好!对,没错。而且还应该更好!但是这不是单反的功劳,是因为厂商故意把消费机和卡片机成本压低的缘故,用小ccd,用小光圈,尽量不留手动。这样逼你去单反!

试想:难道3/4系统就不能旁轴吗?APS画面就不能旁轴吗?固定镜头更能做成很大的光圈,整机体积可以做的很轻巧!镜头的素质要比单反镜头更容易做好 ——但是这样一来,喜欢这样相机的人仅仅是真是追求实际画质的发烧友,可能就会失去很大一批“别有目的”的购买者。如果真是用定焦镜头,那么更要失去占绝大部分人群的家用机对象和普通不想钻研摄影知识的买主。比如理光GR-D, 宣传的数据确实很高级,但是如果买的人很多,会那么贵吗?越卖不掉越不能降价,否则成本怎么收回啊!

照相机的设计者不是傻子,他们比我们更清楚,唯一的解释就是:满足你的“伪专业”的虚荣心!要你为你的“门面行头”心甘情愿地多掏银子!

什么是理想的是手动机?想想经久不衰的尼康FM-2;

什么是最优质的成象?回头看看徕卡的M系列;

什么是轻巧?什么是迷你?可学习的太多了——MINOX、LOMO、巴尔达、罗莱、康太克斯.......

冷静的反思吧:我们为了那小小的24X36MM的底片,为了指甲盖大小的CCD付出了什么?我们象驴子一样把几十斤重的合金和玻璃和电池背在身上还乐呵呵的自豪的要命!看这个架势,不用多久,专业摄影师要开着履带车拖上榴弹炮似的大家伙才算专业!那个和蔼的老头亚当斯在偷笑我们呢!他老人家背的可是木头相机!但他的胶片面积是你的几千倍!

愿数码相机逐渐走出暴利时代,也愿数码相机别走低成本的一条路,更希望数码相机设计的多元化个性化时代早点到来!

http://itbbs.pconline.com.cn/topic.jsp?tid=2883024&topicPage=1

Comments:
作者:lgy-cd 来源:迪派论坛 日期:2006.02.08

这是一篇容易引起争论的、带感情色彩的、预言性的文章,是对当前流行看法的反叛,笔者提出以下观点:

1、小幅面(小于135画幅)数码相机将达到大画幅胶片相机的成像水平;

2、数码单镜头反光相机将走向没落;

3、“消费类数码相机”的称呼是定义含糊的、可笑的,应称为“单镜头电子取景数码相机(DSLE)"。

我做了一个试验,在铺天盖地数码单反呼声渐高的环境中,凡是要出手购买数码单反的朋友甚至器材一大堆的老发烧友,我用本文的观点去影响他,无一不使数码单反落败。证明笔者非痴人说梦。

这篇文章是抛砖引玉,请注意抛的是“砖”,因此无论是立论还是求证请勿求全。

序言:

  摄影术在20世纪迅速发展,它不仅成了人们记录社会变化,自然变迁的工具,由于通过照相机镜头记录的影象,对实物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加工和删节,使之更凝重或简单、更朦胧或清晰、更诨浊或透彻、可压缩或拉伸…,这样又派生成一门艺术,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和普及。今天,一个没有摄影术的世界是不可想象的。摄影术的发展得益一个重要的工具——照相机的发展,从技术上来说,单镜头反光相机使照相机技术发展到了颠峰,如今“单镜头反光”技术又进入了数码世界,但是,人类发展史证明,没有一个技术是永远辉煌的技术,本文试图用笔者仅有的知识,说明目前如日中天、捧者如云的单镜头反光数码相机(DSLR),在数码时代将会走向没落,取代它的将是“单镜头电子取景数码相机(DSLE)"。同时也试图说明,在“象素”、“动态范围”、“时滞”等问题解决以后,人们会用小尺寸数码照相机得到目前用大画幅胶片照相机才能得到的作品。

走向辉煌的单镜头反光相机

  1589年,意大利科学家贝特斯塔夫发现了小孔成像原理,三个世纪后的1816年,格拉斯发现了通过化学感光原理的摄影术,此后达盖尔发明了银版摄影术和冲洗照片的方法, 从此,摄影术开始走向实用,造成了一个天作之合的神话——大自然和人物竟能摄魂录魄般的被记录在一个胶片、一张纸上,人间美景和事物从此被记载、被传播、被认知。

  照相机出现后,由于需要对被摄物的方位、大小进行精确记录,因此制造了取景器。随后人们又发明了光学取景器,由于调焦的需要,光学取景器和成像镜头应同步联动,这样就出现了双镜头反光相机和旁轴取景相机。

  照相机,摄影术和光学技术在不断发展,可换镜头相机的出现在摄影史上是具有里程碑的事件,但从此人们也有了更多的“麻烦”,他们要让取景器和各种镜头能够联动。对旁轴取景相机而言,取景器和不同镜头的联动是非常困难的技术。1931年到1936年,德国爱哈推出了俯视取景的单镜反光120和135相机,使取景和成像镜头合二为一。

1948年,东德蔡斯公司推出了一种新型相机,它采用了一系列光学器件,使从一只镜头进来的光线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到达取景器和感光材料,从而最大限度的实现了摄影师的梦想,取景和结像终于最大程度的相似,他们把这种相机叫平视取景单镜头反光相机(SLR)。

  由于有了这些优点,单镜头反光相机以横扫千军的气势傲立于众相机之颠。到了上世纪80年代,美能达MINOLTA 7000出现后,照相机自动化的基本问题均已解决。从此,普通人群可以用专业的手段观测和拍摄照片。

在技能方面,每一个能掌握器材的摄影师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能不能获得优秀的作品取决于你的综合修养,对文学、艺术、音乐、环境、军事…甚至科学进步的认知。

  1978年后,中国摄影家协会举行了多种摄影大奖赛,有很多届的金奖都被普通的旅游者、行政官员、作家这些非专业摄影师用俗称“傻瓜”的相机拍摄获得。这见证了器材的进步,使人类前所未有的获得了弥补自己专业知识不足和技能不足的方法。

  单镜头反光相机的快速发展鼓励了人们的使用,反过来又促进了它的发展,经过了多年的竞争,佳能、尼康、美能达等走在135单反相机前沿的企业推出了庞大的镜头群,采用了当今最先进的工艺和科技制造这些镜头。由于有了优秀的、庞大的、尤其是昂贵的镜头,在心理上和物质上都难于承受损失这些镜头的压力下,单镜头反光相机有了巨大的后盾和支持,同时也促进其再发展,使用户不断深入使用这些设备,并沉沦在这些设备中。

数码科技横扫千军

  就在传统摄影术深深沉溺于自己君临天下的风范和横扫千军的气势中的时候,遥远的天边响起了惊雷,数字摄影术在科学进步这个母亲的襁褓中诞生,这个婴儿步履蹒跚的走向腥风血雨的中土大地。

  在胶片技术的使用者和消费者纷纷向数码技术不断发起质疑和攻击的时候,胶片生产的巨头柯达和富士早已全身心的投入了新的数码感光材料研制,终于,在1976年柯达推出全球第一台数码相机。

  很多人漠视数码科技的力量,是他们忽略了电子和计算机技术至今遵守一个理论,即摩尔定律。世界半导体技术的巨头INTER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 37年前曾预言,半导体器件的核心技术—集成电路的密度每两年翻一番而价格下降一倍。在90年代中期,CCD才达100多万象素;而到2004年市售产品中,小于135幅面的CCD已达1280万象素,135幅面CMOS更到了1670万象素。按摩尔定律推测,两年后小于135幅面的CCD将达2400万象素,CMOS到3200万象素,可怕的是四年、八年后呢?同时,CCD的色彩深度目前已经可以做到48位,按胶片对颜色的感知比对,24—36位色彩深度已足够。就“时滞”而言,Canon 1ds markII已经达到0.3秒的开机和55毫秒的快门时滞(与EOS 1V相当)。在动态范围方面,目前的看法是如果单个象素面积太小,受到太多的光照,电荷充满后会溢出到相邻象素,产生高光溢出。根据视觉习惯,目前135面积CCD(CMOS)的动态范围已与胶片接近。而且,人类对已知材料的灵活运用是惊人的,在135画幅面积以下,富士公司使用了 Super ccd SR技术将CCD的动态范围扩展到接近到普通负片水平,可见就CCD(CMOS)现状而言,对它的创新运用也会成倍的提高性能,何况将来。

  目前,按照测试,在七分身的人像摄影中,由于胶片和数码两种摄影系统的模量传递特性不同,数码相机仅以1000万高质量象素的的清晰度就胜过6×5底片的1亿象素;同理,象素较低的数码相机和理论象素超过其数倍的胶片比较,在成象上后者并无优势 (注1)。在分辩率上,就视觉而言,在正常光线下800万象素的高档“消费类数码相机” 的成象已超越 135胶片相机。(限于篇幅,笔者将在另外的文章中引经据典和用图片对此说明)。

  因此,在技术发展到一定时,小面积CCD(CMOS)将达到大画幅胶片的成像水平;当然,大面积CCD(CMOS)有更好的质量,但是已超越了实用。

  数码胶片已和相机合二为一,只要你有足够的精力,你可以每天拍摄一万张照片。这好像一个天方夜潭,但你的确已经触摸和使用了这个神奇的科技。

  尽管胶片的偏激卫道士喋喋不休的数落着数码相机的缺陷,但胶片巨头科达和富士不断减产、裁员、停厂并在数码领域另攀高枝,胶片、数码两者前途显而易见。

  数码技术正飞快地发展,不久它将把胶片挤在角落,但胶片仍将在特殊领域和环境中继续发扬光大,与机械相机成为长期绝配。

  数码相机的成功正颠覆着传统摄影术的理念,各种传统技术纷纷移植数码技术的精髓,这些技术的移植主要是为了解决拥有传统的昂贵的照相设备的用户,这样,出现了诸如数码后背之类产品,但终究是权宜之计。

没落的皇族—单镜头反光数码相机

  步入数码领域后,凭借大量传统使用者和原来昂贵镜头拥有者的支持,拥有单反技术的厂家也拼命推波助澜,单镜头反光数码相机把传统单反的霸气带进了数码领域,并自称为高档相机、专业相机。付图是数码单反成像原理。

  由图可见,数码单反的取景、测光和传统单反一脉相承,透过光学取景器看到的景物和曝光在CCD上的影像常常是有出入的,由于反光镜抬起前CCD不受光,因此不能预览影象、不能记录活动影象。如果取景器无人遮挡,从取景器反射下去的光线也能干扰测光。再者,在安静环境和特殊环境按下快门时,单镜头反光相机不可割舍的反光镜会抬起,产生了振动,产生了声响。单镜头反光相机靠五棱镜折射取景,这在当时是一项很先进的技术,但同时大大增加了制造难度、成本、体积和使保养困难。

  从实际观测可知,数码单反只是在快门按下后,才是数码相机。所以数码单反相机更确切的称谓似乎应该是“单镜头反光数码后背相机”。付面是LCD取景的普通数码相机的成像原理

  从图可见,在普通数码相机电子取景器(EVF)或LCD显示屏上看到的景物,是由CCD感应到的光线经相机处理后放在电子取景器或LCD显示屏上的,任何手动调节影响到曝光组合的变化都会由CCD感知而反映在电子取景器和LCD显示屏中,按下快门后也是这个CCD将先前看到的景物忠实的放在存储器上。

这个令人愉悦的过程满足了人类从摄影术诞生后即产生的幻想,获得一张看到的和得到的、是基本相同的而不是相似影像。

  换句话说,电子取景这个技术的出现划时代的使人们通过调节曝光组合,能在复杂光线中得到和看到与实景相同的曝光后的预览影象;而数码单反在曝光前用自然景象,曝光后用经处理后的影象让你观看,人眼与CCD对光线的感知不相同,并且幅面大小也有差异。这是电子取景数码相机和数码单反的重要区别之一;同时电子取景数码相机的取景屏可以多角度翻转,便于各种情况的取景,取代了单镜头反光相机的多种昂贵、复杂的取景器,这是电子取景数码相机和数码单反的重要区别之二。

  佳能 PRO 1、索尼 828 、索尼 R1采用了以上技术,在手动档关闭了环境亮度补偿,调节曝光组合会由CCD感知而反映在电子取景器和LCD显示屏中,可以预览曝光后的影象。当然,数码单反的取景器并非一无是处,光学取景器观察到的景物在现阶段较电子取景器更清晰,但后者正迎头赶上,尤其是大尺寸的 LCD显示屏和高精度EVF已经出现在数码相机上,不论取景和预览都更清楚、方便。

  我们对比一下电子取景数码相机比数码单反少了那些缺陷和增加了那些优点:

1、体积和成本较数码单反小,

2、没有可引起故障、霉斑、灰尘的昂贵的五棱镜;

3、没有引起振动和响声的反光镜;

4、没有可能引起光线干扰的光学取景器;

5、可以记录活动影像(录象);

6、所见所调整即所得;其中,所见所调整即所得尤为重要。

  由此可见,在数码领域,单镜头相机有了电子取景方法以后,单镜头反光已经成为落后的技术。单镜头反光技术进入数码领域,是一次技术的大退步。
我曾和朋友一起去拍摄日出,我手持价值7千元的Canon pro1对准日出区域,在能旋转的LCD取景器上看到了我需要的图像,调整曝光组合、轻按快门,准确的得到了数十张曝光正确而精美的日出照片,平视的,低角度的,太阳在海浪中喷薄而出。

  我的朋友,三脚架支撑庞大的价值8万元Canon EOS 1Ds MARKⅡ和镜头,平视取景。若用自动曝光,成象不薄即厚。只好手动曝光,需要回放成象作参考,几次调整下来,日已高升。虽然明知若曝光正确的成象后者好于前者,仍自叹,何时可得1670万象素的“PR0 1”。

  传统势力是可怕的,当初秦始皇炼丹追求长生不老,到唐皇打压练丹术,直至两千年后的今天,仍有人信奉灵丹妙药。

  单反相机受到追捧非一日之功。在胶片时代小型相机受到取景器的影响,不可能象单反相机那样先进,即便象CONTAX G2那样可换镜头旁轴取景相机出现,它与CONTAX单反相机还是不可同日而语。尽管有先进的对焦和测光系统,小型相机仍落入“傻瓜”的称谓。而单反相机怀揣绝技,步入专业和准专业殿堂。

  并且,人们有人类与生俱来的自尊,如果在长枪短炮旁边摸出貌似“傻瓜“的相机,难免有凤凰乌鸦之嫌。

  同时,时间培育了信念。在胶片时代,小型和准小型相机中,若为了成象质量,单反相机是最好的选择。

  摄影术和照相机由于背负了太多的陈年老帐,每一次变革都会受到一次清理,有先前传统势力的跟风者不愿跟进这种变革,也有传统设备供应商为了延续其商品生命周期而对消费者的误导。但是“时间“这个终极裁判最终将吹响哨声—单镜头反光技术从数码领域出局。

新的王者

  就数码相机的称谓,笔者认为把Canon pro1、Nikon 8800这样的数码相机叫做“消费类数码相机”和“准单反数码相机”是非常含糊、定义错误和可笑的。正确的称呼应比照历史上对旁轴取景相机、双镜头反光相机、单镜头反光相机的命名,我认为应称其为“单镜头电子取景数码相机(DSLE)”。

  就佳能而言,单镜头电子取景数码相机PRO 1对数码单反EOS 300D的挤压是明显的,同时也分流了EOS 350D、EOS20D的用户。根据调查,一个没有库存镜头的普通消费者更愿意选择PRO 1 。

  笔者对 PRO 1 和 EOS 350D作了实用比较,PRO 1拥有佳能引以为傲的 L 镜头,变焦范围 28-200,镜头使用了超声波马达对焦(USM),它包括了一片超低色散镜片和一片天然莹石镜片,可以很好的控制色散。另外它还加入了两片非球面镜片用于控制像差。莹石具有低色散的特性,但是由于获取加工不易,因此价格高昂。

  Canon pro1移植了佳能公司在传统相机和数码相机领域的众多优秀成果,是难得出现的集大成者。 PRO 1 成像非常优秀,如果用 220DPI的印刷精度和420×297毫米(A3)幅面,可以输出色彩丰富、动态优良、锐度颇高的精美的照片。笔者另有几只传统的佳能 L镜头,购价均在一万元以上,这些 L 镜头有些还不含有萤石镜片。所以仅仅 PRO 1拥有的L镜头的价值,就足够换取一套 EOS 350D套机或EOS 20D机身。PRO 1何以如此贱价,是因为 SONY 推出了拥有蔡斯镜头的售价仅数千元的 828,可见竞争对消费者的好处。所以拥有传统相机生产技术的厂商更愿意把镜头和机身分开卖,而数码单反正是可以分开卖的商品。PRO1的缺点是时滞稍大。

  反观数码单反EOS 350D, 虽然有比PRO 1大得多的图象传感器,但随带的镜头仅是18-55(28-88)的普通镜头,套机的成像比PRO 1有一定差距。如果换用价格10000元的17-35 L镜头(换算在EOS 350D上为27.2-56),在相同焦距时对同一远景拍摄,放大到A4幅面时,两者输出的照片相似,对比高光和暗部,大CMOS的优点不明显。但这时EOS 350D+17~305L已高达16000元,还需要再添置35-200焦段的镜头才能与 PRO1相当(估计价格已近 3万元)。同时,EOS 350D不能在LCD上预览取景,在取景器中观察到的景物和最终成像,受测光影响有差异,在复杂光线如早晨和黄昏时更甚。为了正确曝光,需要回放影像不断手动调整曝光组合,或需要有经验的摄影师作曝光补偿。同时不能俯仰取景,但时滞较小。

  经过我们比较可知,如果把先进技术和材料(如1670万像素的全尺寸CCD或CMOS)用在象 PRO 1这样的单镜头电子取景数码相机上,可以达到同级数码单反(EOS 1Ds MARKⅡ)的成像水平。并且,只要加上一个卡口,PRO 1就可以更换镜头,这对佳能这样的厂商是易如反掌的。而即便这样,其价格也会远较EOS 1Ds MARKⅡ低,体积、重量也会远较EOS 1Ds MARKⅡ小。反之则不可,如果把先进的电子取景技术移植到 Canon EOS 1Ds MARKⅡ,它就变成了“PRO 1”。

我们奇怪的看到,在数码领域“瘦身”的潮流中,单镜头反光数码相机却不断“增肥”,到了Canon EOS 1Ds MARKⅡ,其庞大身躯和重量已在众多 6×6胶片相机之上。

  笔者认为设备供应商可能对发展是心知肚明的。就象当初传统胶片巨头科达和富士超前研制数码感光材料一样,数码单反的供应商早已做好了超级“PRO 1” 这类纯数码相机的技术储备,只是厂家灵犀互通,一定要让单反这个来之不易又难于模仿的技术保持最长生命,因此他们把先进技术和材料用在数码单反上,而单镜头电子取景数码相机只能得到二流材料,这就是目前两者技术指标差异的原因。

  如果当初非传统相机厂商索尼不推出单镜头电子取景数码相机828,佳能会推出PR0 1,尼康会推出8800吗?

  尽管佳能早已有了1670万象素的CMOS,但时至今日也不推出1000万像素非单反数码相机。商家的原则是,所有自己的新技术,都要在自己熟悉、垄断领域发挥到极至。

  但科技的进步是必然的,尽管数码单反甚嚣尘上,但其明显的缺点将导致其出局,受传统势力的影响,有可能这种进程是波动的,缓慢的。

我希望非传统相机制造商的重拳快快来临。富士最近发表了900万像素超级CCD,10倍变焦的单镜头电子取景数码相机,索尼亦推出1080万像素DSC-R1,预告了非单反数码相机又吹起了冲锋号。

  尽管定焦镜头在固定焦距上的成象上优于变焦镜头,但在画幅中心不明显,随着技术进步这种差距将进一步缩小。人们在拍摄中、近景时,习惯不把主体放在边缘,变焦镜头对成像的影响较小;在拍摄远景时,由于没有标准的参照物,在视觉上难于察觉畸变。而特殊摄影,如建筑摄影,需要移轴镜头,普通定焦镜头也难以企及。但变焦镜头和定焦镜头群,两者的价值、体积、重量、操作方便性都有巨大差别。同时,频繁更换镜头将使CCD大受灰尘侵袭,目前大部分数码单反(包括 CANON 1DS MARKII)在这个问题上倍受困扰,我推崇变焦镜头;

  小型的CCD(CMOS)可以采用更轻小的镜头,这样便携性更好,如果象素、动态范围、时滞的问题能解决,并且镜头精度的发展能跟上小型CCD(CMOS)的发展,我推崇小型的CCD(CMOS)。

  现代人的追求愈趋理性,由于通讯和交通的发达使人便于移动,人们希望物品要实用、多用、易用、便携、...。

  我企盼那种理想的数码相机,小巧的、电子取景的、高像素的、高动态范围的、低时滞的、大变焦比或可换镜头的、可旋转LCD取景器的、可预览影像的、可记录活动影像(录象)的数码相机;我们已经知道了它的名字—“单镜头电子取景数码相机(DSLE)”。

  我们展望更好的取景技术,可能它是光学技术的凤凰涅磐,那时全息取景器将在我们面前呈现一幅立体影像,但它仍不是取景技术的终结。
 
关于入门级单反,和大家讨论一些事实


建议大家多看看摄影网站,比方色影无忌、蜂鸟等,

知道真正的火腿们现在怎么玩单反吗?

买一个入门级的单反,比如O记的E300/E500,再订购一个转接环,就可以使用过去胶片单反的老镜头系列了!

想想吧,这是什么概念,什么效果!

这是很聪明的点子!也是很无奈的点子!但是却得到了很好的画质,得到了接近专业机器的画质。

比如一个f1.4/f1.8-50mm的胶片单反标准镜头,现在的二手市场价格在200-400RMB左右,转接在4/3系统的奥林巴斯E系列数码单反机身上,按X2焦距换算,就是一个F1.4大光圈的100mm定焦人象镜!这样的数码专业镜头的价格肯定在4、5000元以上!以此类推,几乎所有的胶片单反的老镜头都不用浪费了!这是一笔什么样的财富不言而喻!大家可以去看看他们的贴图。

这就是穷人玩单反。

这样做,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了广大摄影爱好者强烈的渴求数码影象的画质!才想出了这样不得已的聪明办法。

这样做,牺牲了什么?老镜头无法和新机身的任何电路连接,所以对焦变焦全手动,(倒也省电了)连合焦指示都没有,更不能裂象,完全靠看毛玻璃的眼力对焦,至于测光,也非常困难,但是得到了接近专业水准的画质。(此外,针对数码感光体设计的镜头和胶片是有所不同的,但这个差异目前可以忽略,这里暂不讨论)

事实是:几乎绝大多数购买入门级单反的用户,都不会再投资添置专业镜头了。那个套机的镜头且不说光学质量,F3.5的小口径就够受的了,只能在大白天用。

真是苦恼人的笑!

我并没有否定单反,也不是自相矛盾,我非常赞成我原贴后面64楼的某些观点,比我说的有条理,可以说抓住了现在数码相机生产市场的要害。

让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购买入门级单反的用户的几种情况:

1:小康家庭型

这类用户经济比较宽裕,但是机器的使用率最低,机器闲置睡觉率最高。如果家中有0-6、7岁的孩子,使用率稍高一点,一般是节假日双休才会启用机器,而平时的绝大多数时间是当做一件值钱的家产,小心翼翼的收藏在家中,连外借都是舍不得的。自然,在节日的公园里,他们是很风光很幸福的一族。

2:摄影初哥:

这是对摄影刚刚开始产生强烈爱好的一族。他们对照相机的兴趣和知识往往超过任何人,而且下决心得手的单反爱机也是来之不易,原因一是经济力量,二是老婆预算管制,反正是朝思慕想反复调查研究才得已美梦成真。他们恨不得天天时时刻刻都把机器挎在胸前,对什么目标都想试试效果。上班走路买菜接孩子都恨不得背着爱机。这类人的机器使用率最高,即使不拍照片也要空机把玩到半夜三更。

3:单位公款型

这类用户往往不是正式的媒体,一般是机关和一些科研单位,机器往往保管在某些固定的人手里,一般情况这些使用者都不是对摄影真正很感兴趣的人,机器的使用率也不低,以会议活动为主,领导也常常借用。照相机在节日是某个私人的玩具,在平时是办公用品。

4:艺术家和驴友

这是最值得尊敬的用户群,他们对器材的需求是很渴求质量的,但是受经济和重量这两个因素的制约,往往最难选择权衡,他们的背囊里每一件工具和用品都是斤斤计较才入选的,最希望照相机轻巧高画质,最希望照相机坚固可靠耐用。公平的说,他们照相机里出来的片子,是最好看的。

5:业余摄影创作人群

这类人对照相机最挑剔,他们往往都有很长的胶片相机使用经历和经验,他们对照相机的要求往往服从于他们的摄影主张和创作风格,他们是理性使用照相机的人群,他们有他们沙龙和言论园地,都有很成熟的经验和言论,他们是最可能用很普通的照相机拍出令人吃惊的效果的一族。

6:玩机一族

这类人的兴趣对照相机本身多于拍照,他们很多人都过手过很多有名的高档器材,侃起“机经”来是倒背如流如数家珍,一个比一个懂的得多,而且分为很多派别。给他张照片,他从来不说照片内容,立马给你来一大堆什么色彩锐度颗粒躁点技术名词和行话你不听都不行。叫他自己拿张片子出来比什么都难。

7:职业摄影家、专业摄影创作者、新闻记者、广告摄影师,多媒体制作,影楼摄影师——他们以拍照为职业,不在此文讨论范围。

本文的意思当然不是要大家买了单反照相机去对号,大家当然还可以举出更多的类型,我的意思是说,真正对摄影爱好的人,都会经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阶段,不亲手体验各种照相机的使用感受,就不可能逐步形成对照相机的理性认识。
 
更小、更轻、更精——再议入门级单反


我在新闻单位工作很多年,其中专门从事摄影工作的年限也不短,应该也算是个专业摄影工作者,但是我更愿意认为我是个摄影爱好者。为什么这样说,是因为:为工作摄影,是岗位任务,虽然使用的是专业器材,但是严格的说那是因为任务的要求不得不使用专业器材。那些器材,并不一定就是我自己喜爱的器材。我自己对照相机的兴趣和偏好,并非就是那一大堆笨重的设备。

所以我还是想结合我自己的经历过程,从摄影爱好者这个角度来探讨:什么是是爱好者们喜欢照相机。

可以说每一位对摄影产生兴趣的爱好者(注意:我还是在说爱好者,凭照相吃饭的不在我讨论范围内)都要经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实践过程。你对那些没有机会摸没有机会亲身使用高级专业摄影器材的“发烧初哥”去说什么单反笨重之类的话,他当然是听不进去的,只有他把摄影包背上个3年5载以后,他才会冷静地坐下来思考:“究竟什么照相机是适合自己的?”所以说,发烧摄影不但要赔出大量的时间,也要不断的赔学费的,尽管这个钱还是买不起真正的专业器材。

我很理解大家对数码单反的兴趣。第一架五棱镜的单反35MM照相机可能是1949年生产CONTAX-S,上世纪60年代末,我们国家仿照日本美能达 STR的机身生产出了当时我们国内最先进的照相机海鸥DF,在此之前,南京电影机械厂曾经试生产过仿CONTAX的“紫金山”牌单反135相机,现已很难找到,成为收藏珍品,即使海鸥DF,很多普通老百姓都不一定见得到,当时最先装备的是机关部队科研和地方新闻单位,那时省级和中央级的报社记者们使用的照相机也很杂的,基本上是德国的罗徕120镜箱和徕卡M3之类“顶级”设备。

80年代初,改革开放开始,两家发行量很大的摄影杂志《摄影世界》和《大众摄影》开始登载日本照相机广告,美能达XD系列、佳能AE-1等单反135照相机的靓影使所有的发烧友垂涎,能拥有一架单反照相机的美梦,不亚于现在对宝马奔驰靓车的梦想。1980年,最先在国内市场发售的是理光CR-5型单反135照相机,价格大约人民币400多元,相当于当时一个产业工人 10个月的工资。从此小日本的单反相机正式入侵中国。

我始终忘记不了60年代第一次在单反取景器里看到的图象和那种激动的心情,那是一架朋友从海外带回的康太斯(CONTAX)在此之前,除了海鸥4型的双镜头式毛玻璃反射取景器,就是上海58-2和海鸥201、203的那种仿徕卡的旁轴取景。“不单反就不是专业”这个概念在我们国内已经由来已久,可以这样说,一个真正迷上摄影的人,你不叫他“单反”一回是不可能的。

话说远了,我们回到照相机小型化这个题目上来。

真正对照相机小型化作出伟大贡献的里程碑式的人物是奥斯卡.巴纳克,1913年,他研制了使用35MM电影胶片的可以轻便的拿在手上装进衣袋里随时抓拍的小型照相机,他奠定的全机械135胶片八牙轮过片系统和帘幕快门系统,一直到现在还是135照相机的基础标准结构,除了不断完善,至今还没有新的系统可以取代。这对于新闻摄影和现场摄影的解放意义是非凡的。

单从徕卡相机的发展历程,也能看出照相机的变革其实始终在缩小体积和扩展功能的矛盾上苦苦权衡。

单镜头反光取景技术是35MM(包括120等中画幅)照相机发展史上的重大革命。早在照相机使用这项技术之前,反射技术已经在望远镜、潜望镜等光学仪器上成熟使用。利用棱镜反射以缩小光通路的尺寸并改变目镜的观察方向。

单镜头反光取景要解决什么问题呢?主要是三个原因:

第一,实现了所见即所拍的视觉图象,并可以直接观察到光圈收缩以后的景深效果。

第二,实现了任意换不同焦距镜头都可以忠实反映取景效果的目的。

第三,由于胶片感光必须要有一个暗房冲洗的过程,在拍摄现场是不可能看见拍摄的成品并确认保证拍摄完全成功的,所以只有单反取景最“可靠”的反映了最终的拍摄效果。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因素,这个心理因素一直顽固地延续影响到今天我们设计数码照相机。

但是,毋庸质疑,单反结构也是有很多缺憾的。首先是大大增加了照相机的重量,这个重量还不仅是单反镜和五棱镜系统本身的重量,还包括了因为单反结构所带来的镜头镜片组的增加,使单反机的镜头体积和重量都大大超过了旁轴机。可以说,自从135照相机使用了单反结构以后,就逐渐告别了它“小型相机”的骄傲称号,到今天,任何一架专业135单反相机的“三围”都超过了传统的120中幅相机!在画幅面积和整机体积比上,135单反照相机是最臃肿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尴尬和悲哀。其次,单镜头反光系统在快门释放的瞬间造成的取景盲点,也是特有的弊病。虽然也有固定的半透反光镜技术出现,但是并未广泛普及。收缩光圈预测景深也不是尽善尽美,在低照度环境下观察很困难。反光镜的震动也一直是个难攻的课题;更重要的是,由于要让出反光镜活动的距离,短焦距的镜头都要设计成反远摄镜头的结构,这样就增加了调整镜片的数量,理论上说成象质量是打了折扣的。

即使付出了如此巨大的代价,单反技术还是蓬勃的发展起来,在这个历史阶段,单反结构是专业摄影的必然选择,也没有可以取代的其他方案。尽管如此,旁轴取景的135照相机不但没有因此“下课”,也丝毫不落后地在发展完善。今天,大多数严肃的摄影家的器材包里,除了整套的单反系统以外,都喜欢再放一台轻巧徕卡M系列相机,那几乎无声的快门和精良的镜头画质是代代摄影人都无法抗拒的。

回到我们今天的数码照相机。可以这样说,数码照相机的单反结构也是必由之路,因为从专业摄影上说,35MM系统已经不可能立即终结,数码技术还不能取代胶片;数码技术的长处正好补上了胶片系统的不足,二者各有短长,从目前的局面看,数码和胶片还要有一个相当长的并存时期,这就需要这两种技术在硬件上高度的兼容。所以不但在专业器材上数码相机必需完善单反结构,而且也应该在业余相机领域和35MM胶片标准并轨。(这也是 APS标准始终没有大行其道而面临消亡的原因)

没有必要在“专业级和消费级之间”再开辟一个APS(或4/3)系统标准,这样做吃亏的是广大已经拥有大量胶片相机的爱好者,赢利的当然是厂商,厂商振振有辞的理由是成本下不来,这是站不住脚的谎言,如果没有销量,再低的成本都要赔本。所以不满全画幅的单反数码系统注定是个过渡阶段的东东。真正的数码单反的春天应该全画幅单反走进寻常百姓家。

说来说去,我既不是追捧数码单反,也不是替数码单反忧生忧死。我想说的是,单反不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让我们冷静的思考一下,我们业余爱好者除去虚荣心因素,究竟有多少人,多少场合非需要单反不可?数码相机的显示屏技术已经越发完善,并且可以立即确认你的拍摄结果。在大多数情况下,有必要还非抱着五棱镜吃力的看吗?你真的心甘情愿一直背着那么重的重量吗?等到有一天你的兴趣从照相机本身真正转移到拍作品的时候,你不觉得大而笨重的设备是你的创作的障碍吗?当然,我并不排除很多人喜欢体育摄影,喜欢野生动物摄影,真是那样的话,你有钱到非洲去,不会没钱买(租)大炮吧!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凡是同时拥有单反相机和小型袖珍相机的人,大多数好照片都出自小相机,这是因为在大单反在家睡觉的时间里,小相机天天跟随主人“值班”的结果。假设你只有一个照相机,是单反,那我可以保证你的相机“出勤率”要大大低于小型相机。

这样说来,现在的数码相机生产格局,最大的遗憾就是体积小巧的相机效果太不理想,和单反的差距太大,而这不是技术的制约,而是厂商的生产格局不合理。在这方面无法和胶片相机比。胶片相机很小巧的机型非常多样化,而且画质都不亚于大单反。明眼人都知道,按数码相机的技术特点,把相机做小做精应该比胶片相机更容易!这方面坛子里的很多 DX都有独到的见解,我就不多说了。

总之还是那句老话:更小、更轻、更精——我们的梦想。
 
Post a Comment



<< Home

This page is powered by Blogger. Isn't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