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18, 2007

 

不建议使用的google服务

http://my.donews.com/keepwalking/2007/01/15/GGiYUGqsPNfDgiFiUHMqLFGvkhbIhVdNBlLw/

http://my.donews.com/keepwalking/2007/01/16/ctswxdzhgocukielwbvrlojkchnsvniyhbue/

我是一个依赖google服务的人,google于我,相当于半个互联网。但同时,我也是一个比较负责任的人,作为科盲,我当然对普通用户的体验感同身 受。我逐渐发现,自己喜欢的好东西,未必应该全力推荐给别人,因为会有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好东西”的推广。比如,我认为 自然码是 音码输入法中的翘楚,同它比起来,其他音码输入法所差的档次不只一二,而普及率最高的所谓”智能ABC”,简直就是弱智级的。但是,推荐输入法的时候,我 从来不强烈建议与我同处科盲级别的用户使用自然码,一来这是需要下载安装升级调试的,二来我不知道周志农能坚持多久……

google的服务,不建议使用的,这里先总结上4个。

第一个是blog服务,第二个是 page creator服务。不建议使用这两项服务,共同的主要原因是考虑到规避GFW风险的因素。blogger.com的访问多数情况下是正常的,也就是说,登录blog管理的后台,进行设置、发表文章都不成问题。但是,blogspot.com 的访问就不稳定,也就是你,你发表的文章,国内的读者,甚至包括你自己,都无法从blog页面上读取。blogspot.com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无法访问,然后是通了又断。目前处于正常阶段,可不知能持续多久。最近,月光博客那里验证出google blog绑定域名的功能已经拜GFW所赐而失效,可见,google的blog服务是很难让人踏实下来的。至于page creator,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连接不畅,前两天仿照 williamlong验证域名绑定的tracert法子试了试,显然,和blogger域名绑定所卡壳的地方是一样的。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在线的、所见即所得的网页编辑器,在个人网站—个人主页已经过气的今天,能做些什么呢?有位叫大肚皮的家伙 一年前已经发出过类似的疑问。我的判断是,普通用户对page creator的需求不会很强烈,事实上,这项功能似乎至今也没有单独公开发布。不过,如果读一读tinyfool的文字,或许我们的视野会有所不同。况且,google的应用,很多是整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就我所知,page creator是 google apps(google应用服务网站版)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文将提及,这一重要组成部分被GFW掉了,所以google apps也属于不建议使用的一项服务。

不建议使用google的blog服务,实在是非常不情愿的一件事。新版的blog服务,即所谓的new blogger,给我的感觉相当不错。对普通用户来说,进行相关的设定时已经有非常直观的界面可用,上手变得很容易,当然,如果想玩玩更多的小把戏,blogger.com也提供了进阶的空间。可惜,鉴于GFW的风险因素,选择BSP时还是另作考虑为好。(待续)

(2007.1.15)

补记:pages.google.com可以访问了?

今天看到GSeeker上的一条消息:google page creator恢复了


第3个不建议使用的google服务,就是前一篇文字提到过的google apps(google应用服务网站版)。其原因,一是GFW因素 造成的服务残缺不全(创建网页的功能不能正常使用),二是这项服务尚未完全开放,申请不方便,三是从普通用户的角度看,这项服务实用性不强。对普通用户来 说,第三点可以视为主要原因。况且,“玩”apps,是需要成本的,包括独立域名的成本,对相关网络技术常识的掌握、至少是照猫画虎的学习成本等。其实, google的这项服务,应该也并不是针对多数普通用户的。

曾有人把这项服务等同于企业邮局,事实上,google apps的功能要丰富得多,除了可以做企业邮局外,web pages、calendar、chat,都是可以整合运用的工具。以google的整合式思路和能力,也不排除apps不断扩展、增强的可能。我想,小 企业、小团体,或一个具有IT背景的小圈子,似乎是使用这项服务的适宜人群。如果延伸一下思路,不拘泥于商企范畴,对于个人或小团体而言,google apps实在是应用扩展性不错的内容发布工具,可以通过网页、邮件账户与列表等,建构一个粘度较强的、可以协同工作的小社群。申请google apps的“攻略”,可以参见这篇文章,我就是照葫芦画瓢而成功了的。

如果你是个像我一样的科盲级网络用户,而且愿意尝试一下google apps,我的建议是浅尝则止。我的心理预期很“小人”——我们所在的时空里,内容就意味着风险。一个可以被用作内容发布的、或以内容为中心的互联网工具,始终处于被掐掉的高危状态。

第4个不建议使用的,是google groups。 对google groups的“使用”,主要可以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参与并获取内容,二是发起创建。粗粗浏览下来,可以发现多数groups,尤其是中文的讨论板块, 活跃度都很成问题。你可能出于兴趣参加了不少论坛小组,但会发现内容的更新频率不高,有阅读价值的内容不多,尽管成员相当地不老少。如果你想运作一个讨论 组,只有三分钟热度是不行的,能把一个讨论组搅动得热络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今的网络,社区泛滥,我们有精力掺和或运作几个真正符合个人需求的、能 挑动参与激情的、具有相当内容价值的小空间呢?

从服务本身来看,google groups为用户整合了非常实用、有效的工具。我更喜欢beta版的新groups, 它提供的基本应用包括讨论(discussions)、网页(pages)和文件(files),可以进行主题讨论,资料库建设和一定数量的文档上传。用 户可以选择多种参与方式或信息接收方式,如访问Web页面或通过maillinglist,管理员也可以很方便地对用户权限和参与方式做相应的个性化设 定。如果对elearning感兴趣,不妨参观一下邹景平老师搭的金红小筑,这里处于建设初期,但具备了大模样,也有简炼的工具介绍和旨趣说明。

需要着重提示的是,google groups还是个开放式的论坛信息集结地,因为这里不仅可以使用google提供的论坛组服务,而且可以查阅、参与数量庞大的新闻组(usenet)。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种准无缝式的整合。对多数普通用户来说,不参与、不创建groups,但大可以充分利用这里的搜索功能,进行特定group内的、或 全局的搜索——“全局”搜索意味着基于google的讨论组和全球新闻组的范围内的资源。

当然,groups的核心也是内容,而且是海量的百花、百家式的内容。我诚挚地祈祷这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格局能始终顺畅地呈现在我的屏幕上。(完)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

This page is powered by Blogger. Isn't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