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October 21, 2007

 

我们身边的隐式网络

http://www.cnbeta.com/articles/41501.htm
cnBeta 视点·观察

匆 匆岁月会给我们留下痕迹,我们浏览互联网时也会留下自己的信息记录。我们没有时间去对这些事情进行深思。在互联网上访问过的博客,在线听过的音乐,看过的 电影,我们都习以为常,实为理所当然。然而,我们接触过的这些不同类型的信息定义描述了我们。反过来,我们通过表达自己喜欢什么和不喜欢什么这样的观点来 改变这个世界。有时候明确的通过书签,评价,挖掘等方式,但是大多数时候的行为是不那么直接明显的。

隐式网络(Implicit Web)的概念已经出现一段时间了。在2005,AttentionTrust.org网站的CEO塞思·戈尔茨坦Seth Goldstein提出了“MyWare”的概念。塞思解释说,我们访问过的网站显示了我们的个人喜好。塞 思·戈尔茨坦Seth Goldstein建立的AttentionTrust.org网站是一个主张保护消费者权益和消费者注意力信息所有权的一个组织。但是对 “MyWare”的价值的最优雅简洁的描述是来自弗雷德威尔逊Fred Wilson ,他说“如果有人要监视你,最好的人选就是你自己”( \"If someone is going to spy on you, it\'s probably best if its you.\")

隐 式网络的基本概念是很简单的。当我们接触信息时,我们就对它进行了判断。当我们遇到一篇喜欢的文章,我们会花时间阅读它。当我们喜欢一部电影,我们就会想 把它推荐给自己的朋友和家人。如果一段音乐引起我们情感共鸣,我们就会反复聆听。我们自然而然,下意识的做了这些事情。但是我们这些行为的结果确是重要。 我们关注的这些事情都是对我们有价值的,因为我们喜欢它们。

如果有一种方法可以自动捕获我们的选择行为,那会怎么样?这又将意味着什么呢?如弗雷德威尔逊Fred Wilson 所提出的观点,我们将能监视自己的行为。

这 实际上听起来并不奇怪,正如我们会谈到我们各自的网站浏览历史,如果能自动查阅到我们喜欢的东西那就是太好了,其次,如果我们的网络偏好参数能被不同的网 站和网络服务接受到,那么他们就能在给我们提供的个性化网络体验上做的更好,从评论推荐到根据感觉换界面(look n\' feel:通联传媒odin刘明君编译),一个考虑了我们的隐性偏好的网络,会让我们觉得更加个性化。

隐式网络是有网络点击驱动的,当我 们在某些地方点击,我们进行了思维判断。当我们浏览一个页面的时候,我们进行了思维判断,当我们在进行复制和粘贴的时候,我们赋予了更多思维判断,我们的 姿态和行为揭示了我们的目的和反应,然而,不可能有一个算法能100%的准确捕获我们的意图,但是很多软件在这方面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了。

一般情况下,强大的推荐引擎软件或者搜索引擎软件需要点击,时间,行为作为输入参数,然后再导入复杂的优化算法中,通常这个算法对不同的输入变量分配不同的权重比例,然后输出一个结果,比如用户对某些事情的喜好程度。

也 许迄今为止,最成功的隐式网络案例就是last.fm了,last.fm最近被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以2.8亿美元收购了。last.fm如此成功的一 部分原因是因为它的完全自动性。last.fm给itunes和其他主要的音乐播放器提供了插件服务。通过这个插件,你播放的歌曲会都是自动捕获下载和添 加的。根据你的个人音乐偏好信息,这项服务可以自动推断你最喜欢的音乐家和歌手。

然后last.fm按照逻辑开始了下一个行动。根据你喜 欢的音乐为你介绍朋友和音乐,更重要的意义是last.fm提供一项用户不用做任何工作的服务,如果你只需要听音乐,其他事情都自动替你完成了,对用户来 说,这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建议,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很可能成为一个快乐的用户。CBS的高额收购证实了last.fm这个模式的有效性,让我们期待CBS会 继续保持并强化这样的服务,并使用户继续开心。

虽然隐式网络已经到来并正在服务于我们每一天的生活,但是我们并没有很关注隐式网络(这或许是一大讽刺)。尽管受限于其域名,但是亚马逊也应该是隐式网络的老前辈。我们每次点击亚马逊的网站,它都利用先进的算法来给我们提建议:接下来你应该买什么?

在我们以前发表的文章“推荐引擎”( recommendation engines),我们已经描述了亚马逊怎样用不同的方法调节它的系统为每一个人作出推荐和建议,这一基于用户的隐性选择而建立起来的完整系统,是亚马逊销售策略的核心。

另 一家利用用户隐性选择行为的公司是GOOGLE。GOOGLE开发了复杂并不断调合变化的搜索算法反馈,用户的每一次点击行为都被到导入算法中,并反馈给 用户搜索结果。GOOGLE完全自动化的实现了这一过程,不用征询用户指令。正因为此,最近GOOGLE被批评为不尊重用户的隐私,GOOGLE的这个话 题给了我们强调一个重要观点的好机会,也引出我们下面要说的观点:在隐式网络里,用户的个人隐私是极为重要的。在没有通知用户以前,不应该做任何事情,要 给予他们选择退出和拒绝的权利。

现在,在我们这个快节奏的高科技世界,确保用户的自我控制权这个问题还缺乏共识。我们常常在还没有建立起 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和标准的时候,就开始匆忙去创造下一个大梦想“next big thing”了。为了有效果运作隐式网络,用户必须要有自我控制权。没有任何程序和公司可以声称拥有你的信息资料的所有权,myware不是另外一种类型 的间谍软件。

受到用户拥有自己信息资料所有权的启发,Seth Goldstein 和 Steve Gillmor合作创立了Attention trust,这是一个非赢利性组织,我们已经在上次的文章“注意力经济”中很详细的介绍了这个组织,这个组织的任务就是建立一个让人们讨论信息所有权的基 本框架,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个任务进行的并不顺畅,Attention trust的创造者提出了一些契合注意力数据本质的指导原则,这个本质就是注意力数据是属于用户的。

Attention trust的四项基本原则保证了必须经过用户同意才能使用用户的信息,根据Attention trust的规定,在隐式网络中,用户拥有决定权(call the shot)

但 是目前还有一点悖论存在。虽然隐式网络已经存在,并且很多公司在利用它,但是消费者并没意识到它的存在,至少对其还没有明确了解。这不是一件好事。隐式网 络和它的嫡表兄弟注意力经济(Attention Economy)都是很重要概念,而且尚处在初生期。我们所不希望看到,因为大公司的处理不妥而使得人们倍觉麻烦,因此有一个关注这个敏感的课题的组织和 标准的存在,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不管怎样,为了商业利益和发展创新,大公司都将不会停止利用用户隐性的行为和信息。现在的企业竞争是十分严酷的,所以只要能让公司处于业界领先位置,他们会这样做的。

考 虑到消费者很在意自己的时间,越能理解消费者意图的隐式网络公司也越有可能赢得先机。我们现在已经在体验隐式网络,在以后我们还将看到更多改进,未来的网 络体验将可能具有象文本处理器自动完成工作一样的特征,对这个观点你有什么样的思考呢?

(通联传媒新媒体分析师刘明君译)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

This page is powered by Blogger. Isn't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