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19, 2006
驾驭Web 2.0浪潮
http://ksyinthesouth.spaces.live.com/Blog/cns%21326345D4D202FB3%212158.entry
2006-10-12
这是一份来自Pew Internet&American Life Project的报告(PDF文档)。
文中开门见山地提出了3个有关Web 2.0的悲观看法:
- Web 2.0与下一代互联网没有任何联系;
- Web 2.0并不是一个运行于独立骨干上的全新的、得到改进提高的互联网络;
- 如果你听说过这个概念,并点头表示认可,没有关系,但是你并不十分清楚它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当2004年这个概念出现的时候,它的确提供给技术领域内的分析家、营销人员以及相关利益持有者一个能够聚集起来讨论下一代互联网应用与商 业的大伞,这些应用就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参与式网络”(participatory web),如blog、wikis以及社会化网络等等。
O'Reilly以及其他人聪明地将Web 2.0的应用特征定义勾勒出来----使用集体的智慧、提供基于网络的交互式服务、让用户能够控制自己的数据,但是这些应用并不能相应地反映到技术的革新上。Google,这是一家有着浓厚Web 2.0特征的公司,但是其并不能够让它的用户控制自己的数据,比如,人们不能删除自己在Google服务器中的搜索查询。用户贡献了相当大的内容给Google的各种应用,但是他们却并不完全能够控制它们(指数据)。
但Web 2.0概念旨在成为常见思路中所用以及许多不同技术观察到的趋势中的“一套核心原理与实践”。但技术与媒体对Web 2.0的使用愈发艰难的情况持续将近三年后,正如作者Paul Boutin所言,在“惜字如金的Newsweek上发布这一’像Kong这只猩猩一样‘的单词”后,批评家们评论,这一词组有被滥用的危险,除非对其做 出限制。
事实上,技术专家和分析家们投入了数不清的时间在Web 2.0的各种应用上(blog、wikis、podcasts等),以讨论和重新定义这一名词。然而,在诸如Web 1.0与Web 2.0的边界划分上,依然没有太多的共识。例如,完全依赖于用户产生内容,但却无法通过Web客户端访问的用户组(usenet group),是应该被看作是1.0还是2.0呢?
在某种意义上,这无关紧要。分界线已如此令人困惑,一些精明的商人仅仅贴上这一标签,他们就与Web 1.0公司的失败划清了界限。Web 2.0一词的含义与解释以许多方式常变常新,成为其有用性最清楚不过的标志。在数字时代,其本质上是概念怪物,最有说服力的Web 2.0应用案例之一是:它们借助人们喷薄而出的智慧,将传统机构的影响取而代之。
在Web 1.0时代,那些人究竟在做哪些与近几年所作所为截然不同的事情呢?他们为何对帖上新的媒介标签乐此不疲呢?
诚然,已经有相当多的与以往静态Web表现不同的商业和应用出现,Flickr、Wikipedia、digg和Bit Torrent只是这一领域中一大堆的玩家和投资中的很小一些案例。由Pew Internet&American Life Project在过去两年中收集的数据提供了完整的能够表现出Web 2.0特征的以用户为核心的网络应用。
Contenders for Web 2.0 Activities | |||
Some of these activities have been around for a long time, but might qualify as Web 2.0 because of their opportunities for content creation and interaction | |||
% Internet Users Who Have Done This | Activity | Survey Date | |
34 | Used the Internet to get photos developed or display photos | September 2005 | |
30 | Rated a product, service or person using an online rating system | September 2005 | |
27 | Shared files from your own computer with others online | May~June 2005 | |
26 | Shared something online that you created yourself, such as your own artwork, photos, stories or videos | December 2005 | |
18 | Taken material found online--like songs, text or images--and remixed it into your own artistic creation | January 2005 | |
14 | Created or worked on your own webpage | December 2005 | |
13 | Created or worked on webpages or blogs for others, including friends, groups you belong to, or for work | December 2005 | |
11 | Used online social or professional networking sites like Friendster or Linkedln | September 2005 | |
8 | Created or worked on your own online journal or blog | February~April 2006 |
一些在Web 2.0大伞下的应用已经非常流行了。2001年,20%的美国网络用户(即大约2,300万美国成年人)使用在线服务来处理或展示图片。2005年,网络用户已经增涨到1亿4500万,在线处理或展示图片的用户比例增加到34%,即4,900万用户。
然而,在过去的几年中,用来上传、分享以及现在对图片做tag的应用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Hitwise的数据显示明确的Web 2.0社会化集成的图片服务的高速增长,如与传统的在线图片站点如Kodakgallery所表现的市场停滞不前相反,Photobucket表现出了强劲的增长速度。
更为惊奇的是去年有关Wikipedia的流量报告,其是Web 2.0的应用之一。这个由其用户的智慧来构成的在线大百科全书已经进入一个上升的轨道,与MSN的Encarta的 停滞不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论在过去的几年中,或许是因为Encyclopedia Britannica与John Seigenthaler Sr.的争论而引起的关注度的提高,现在Wikipedia的受众比以往任何时候增长地都快。越来越多的用户希望贡献和编辑词条,同时,越来越多的用户感 兴趣阅读这些词条。
当然,Wikipedia有关Web 2.0的解释是有关这一名词的最丰富的信息来源之一。相反,MSN的有关Encarta Encyclopedia的免费版本,却至今没有关于Web 2.0的词条。
尽管市场份额能够说明一些问题,但是人口特征也揭示了Web 2.0中另外一些重要的信息:如对Soylent Green这一词条。正如一位名叫Ross Mayfield的博客作者所指出的,这些决定性的应用都是由人创造的。但更可贵的是,这些都是由年轻人所创造的。
尽管存在着所有这些来自静态信息的有关合作、参与和解放的混淆。异步邮件交换依然排在所有日常网络应用的首位。我们可以再次说:就每一个普 通用户而言,收发电子邮件是最为频繁使用的网络应用,尽管实时交流工具如即时通讯工具、文字和社会化网络交流呈现出了一定的增长。2005年12月,有 53%的网络用户接收或发送过电子邮件。这要比即时通讯、博客和在线购物的人数总和还要多。
即使看似全能的搜索引擎也无法与电子邮件相抗衡。只有38%的网络用户每天使用搜索引擎。尽管通过电子邮件与朋友家人通信的流量会因那些将交流转向社会化网络站点而受到影响,我们中的那些希望与任何30岁以上的人交流的人或许会明智地保留一个邮箱,以便临时所需。
无论我们用何种语言来描述,互联网的核心一直以来都是其提升我们社会交流的能力。社会化网络站点如MySpace、Facebook和Friendster在恰当的时间用恰当的技术引发了一次巨大的社会性骚动(social chord),但是他们所做的事情并不是全新的。登录Wayback Machine,查询1996年12月19日的Geocities的首页,有着来自这家公司的一条非常有意思的声明:“我们有全世界超过200,000个用户来分享他们的想法和创意,以共同创造Web上最为多样化、最为独特的内容。”把“200,000”换成“1亿”,你几乎可以想象这句话出现在MySpace上的景象。
Geocities和MySpace的区别不仅表现出1996年与2006年互联网的共性(commonalities),而且也提供了理 解当前Web 2.0时期(Web 2.0 era)概念的入口。尽管Geocities模式依赖于一种地理位置的说法(城市、邻里社区、主页),NySpace则是依赖于对人的各种说法(形象、 blog、视频链接等)。Geocities鼓励我们创造属于自己的城市和邻里社区,作为我们自己世界的入口。MySpace则不断寻觅,以提供一个对人 的直接连接,以及对他/她所属世界的连接。无论我们将现在的世界叫做2.0还是10.0,毫无疑问的是,今天的互联网将在未来一代带的网络面前,俯首称 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