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12, 2007
你讲英文有口音吗?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南桥
2007年3月12日 星期一
不久前,我和一商学院教授邵博士聊天,说到过去一中国朋友来商院应聘的事。邵博士说应聘者十分优秀,发表了很多高质量论文,也拿过很多出色的奖项,照说应该就地录取才是。但招聘委员会有人抱怨他口音重,未予录用。这很可惜,不过也没有办法。和出生地、种族、年龄这些因素不同,口音可能会直接影响工作。在商学院任教,语言表达很重要,教师口音重,学生投诉,学校也为难。因此,雇主有权以口音为由,拒绝应聘者。这并不违反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Equal Employment Opportunity Commission)的规定。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和佛罗里达州立大学(Florida State University)几位学者最近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注),证明口音与就职成败有关。研究中说,口音会触发一些偏见,例如美国人一般会认为:说亚洲口音的人经济条件好,教育程度高;带西班牙口音的人一般受教育程度比较低;阿帕拉契山区口音也会被人歧视。在英国的偏见是,带利物浦口音的人不像牛津、剑桥口音的人那样“有文化”。
研究还发现,在其他条件同等的情况下,如果求职者的姓名是个外国姓名,而说话又带口音,那么面试中最有可能给雇主留下不好印象,从而求职成功可能性最低。如果姓名是个外国姓名(比如冈萨雷斯),而说话不带口音(比如西班牙语口音),那么求职成功的可能性却反而会提高。这是因为根据打破预期理论(expectancy violation theory),姓名在面试中降低了期望值,而一开口没有口音,则突破了当初的期望。
在美国的中国求职者常表示,英文好,找工作很占便宜。英文不地道,或口音浓重,是中国人在海外求职遭滑铁卢的一大原因。让人十分困惑不解的是,在我们听来,印度人说英语口音更重,却并不在这些方面吃亏。这又是何故?
吴女士在一大学IT部门任人力资源负责人,该部门常有中印两国学生前来应聘。我问她为什么印度人口音并不吃亏?她解释说:美国人习惯了印度人这种英语。印度人的口音虽然浓重,但是多半情况下有规律可循,比如发“l”音时会用舌尖顶住前颚。中国人的口音可能更庞杂,更捉摸不定。另外,印度人哪怕有口音,可是英语为其官方语言,他们说话语病少。
如果短时间改不了口音怎么办?我采访了在这方面经验丰富的王女士。她曾在数家美国高校国际学生和学者中心担任顾问,目前还担任美国联邦政府语言测试考官。她的经验是,“在一些需要更多口头交流的文科专业,比如客户服务部门,口音的影响更大。”语音触发歧视的场合也有一些差别。“关键一点,是对方一开始愿不愿意听你讲话。在哈佛,教授来自天南地北,什么口音都有,学生未必不去听。”她说,“与之相反,一些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人反会因口音产生成见。他们未必习惯接受外来人员,一看到你长着不一样的脸孔,立刻先入为主,根本就不打算听懂你的话,你一开口就嫌弃你的口音。”
王女士表示,减少口音 “没有什么秘诀,只能多多锻炼和接触。口音改起来太难。有一些学校有专门项目帮助外国人改变口音,究竟收效如何我未曾听说。”她同时又提出,问题的关键未必是改进口音本身,而是如何削弱口音的影响。她提出了四点建议:
第一, 在着装、举止、简历等方面,都给人创造有着良好职业训练的印象,不让对方有机会在印象上先入为主,你还没有开口对方就已经歧视开来了。在求职当中,需要呈现出很好的职业形象,让对方刮目相看。
第二, 应当扬长避短,侧重于彰显优势,把口音这个弱点“盖”下去。比如中国人如果是来自一些理工科专业,美国人的脸谱化倾向是认为他们数学好,理科功底好,这些脸谱化并非坏事,在这些方面表现出色,与其期望吻合,对方会去接受口音这点小小不便。
第三, 要提升语言本身功力。说正确的英文,说得顺溜,这样哪怕带些口音,只要不影响交流,就不会有太多负面影响。我问王女士,作为语言测评考官,测评过程中会不会考虑口音呢?她说她的标准是“说母语的人听了不觉得刺耳就行(It’s OK if the accent doesn’t bother a native speaker.),就不扣分。” 那么什么情况会让说母语的人觉得刺耳呢?是有口音,而且英语本身又不好,比如常有语法、用词这些方面的错误。事实上她认为后者影响更大。
第四, 要增进接触,熟知所在国语言文化。有时候双方交流中的隔阂并非口音,而是文化,比如你没有看过当地流行的电视节目,或者时事新闻,形成共同爱好或者认知。你不一定要去喜欢橄榄球冠军赛(“超级碗”),可是你若是根本都不知道,交往中有时候就会有尴尬的时候。相反,如果有一点口音,说起同一个节目却话语投机,这同样也是打破预期理论的一个表现。它会让双方距离一下子拉近,让对方不再觉得你像个外星人。
我认为,上述多半因素也和自信心有关。在美国,各地口音也千差万别,比如非裔美国人有口音,南方美国人也有 口音(参见:“什么是地道的美国英语”),不过现在很少听说他们会因口音影响求职,有时甚至略有优势。当然,人们对一种口音本身的看法也在发展变化,但更关键的一点,是美国人并没有外国人求职时的那种不自信。
我的一位上司就曾告诉过我:“怎么你们这些人都这么谦虚?何不跟我们学学?”确实,求职时拿出成竹在胸的气概,谁还太在乎你口音的负面影响?
注:详见Purkiss, S. L., Perrewe, P. L., Gillespie T.L., Mayes B. T., & Ferris, G. R. (2006). Implicit sources of bias in employment interview judgments and decisions.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01(2), 152-167
作者:南桥,美国马歇尔大学课程设计师
个人网站:http://family.mblogger.cn/berlinf
2007年3月12日 星期一
不久前,我和一商学院教授邵博士聊天,说到过去一中国朋友来商院应聘的事。邵博士说应聘者十分优秀,发表了很多高质量论文,也拿过很多出色的奖项,照说应该就地录取才是。但招聘委员会有人抱怨他口音重,未予录用。这很可惜,不过也没有办法。和出生地、种族、年龄这些因素不同,口音可能会直接影响工作。在商学院任教,语言表达很重要,教师口音重,学生投诉,学校也为难。因此,雇主有权以口音为由,拒绝应聘者。这并不违反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Equal Employment Opportunity Commission)的规定。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和佛罗里达州立大学(Florida State University)几位学者最近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注),证明口音与就职成败有关。研究中说,口音会触发一些偏见,例如美国人一般会认为:说亚洲口音的人经济条件好,教育程度高;带西班牙口音的人一般受教育程度比较低;阿帕拉契山区口音也会被人歧视。在英国的偏见是,带利物浦口音的人不像牛津、剑桥口音的人那样“有文化”。
研究还发现,在其他条件同等的情况下,如果求职者的姓名是个外国姓名,而说话又带口音,那么面试中最有可能给雇主留下不好印象,从而求职成功可能性最低。如果姓名是个外国姓名(比如冈萨雷斯),而说话不带口音(比如西班牙语口音),那么求职成功的可能性却反而会提高。这是因为根据打破预期理论(expectancy violation theory),姓名在面试中降低了期望值,而一开口没有口音,则突破了当初的期望。
在美国的中国求职者常表示,英文好,找工作很占便宜。英文不地道,或口音浓重,是中国人在海外求职遭滑铁卢的一大原因。让人十分困惑不解的是,在我们听来,印度人说英语口音更重,却并不在这些方面吃亏。这又是何故?
吴女士在一大学IT部门任人力资源负责人,该部门常有中印两国学生前来应聘。我问她为什么印度人口音并不吃亏?她解释说:美国人习惯了印度人这种英语。印度人的口音虽然浓重,但是多半情况下有规律可循,比如发“l”音时会用舌尖顶住前颚。中国人的口音可能更庞杂,更捉摸不定。另外,印度人哪怕有口音,可是英语为其官方语言,他们说话语病少。
如果短时间改不了口音怎么办?我采访了在这方面经验丰富的王女士。她曾在数家美国高校国际学生和学者中心担任顾问,目前还担任美国联邦政府语言测试考官。她的经验是,“在一些需要更多口头交流的文科专业,比如客户服务部门,口音的影响更大。”语音触发歧视的场合也有一些差别。“关键一点,是对方一开始愿不愿意听你讲话。在哈佛,教授来自天南地北,什么口音都有,学生未必不去听。”她说,“与之相反,一些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人反会因口音产生成见。他们未必习惯接受外来人员,一看到你长着不一样的脸孔,立刻先入为主,根本就不打算听懂你的话,你一开口就嫌弃你的口音。”
王女士表示,减少口音 “没有什么秘诀,只能多多锻炼和接触。口音改起来太难。有一些学校有专门项目帮助外国人改变口音,究竟收效如何我未曾听说。”她同时又提出,问题的关键未必是改进口音本身,而是如何削弱口音的影响。她提出了四点建议:
第一, 在着装、举止、简历等方面,都给人创造有着良好职业训练的印象,不让对方有机会在印象上先入为主,你还没有开口对方就已经歧视开来了。在求职当中,需要呈现出很好的职业形象,让对方刮目相看。
第二, 应当扬长避短,侧重于彰显优势,把口音这个弱点“盖”下去。比如中国人如果是来自一些理工科专业,美国人的脸谱化倾向是认为他们数学好,理科功底好,这些脸谱化并非坏事,在这些方面表现出色,与其期望吻合,对方会去接受口音这点小小不便。
第三, 要提升语言本身功力。说正确的英文,说得顺溜,这样哪怕带些口音,只要不影响交流,就不会有太多负面影响。我问王女士,作为语言测评考官,测评过程中会不会考虑口音呢?她说她的标准是“说母语的人听了不觉得刺耳就行(It’s OK if the accent doesn’t bother a native speaker.),就不扣分。” 那么什么情况会让说母语的人觉得刺耳呢?是有口音,而且英语本身又不好,比如常有语法、用词这些方面的错误。事实上她认为后者影响更大。
第四, 要增进接触,熟知所在国语言文化。有时候双方交流中的隔阂并非口音,而是文化,比如你没有看过当地流行的电视节目,或者时事新闻,形成共同爱好或者认知。你不一定要去喜欢橄榄球冠军赛(“超级碗”),可是你若是根本都不知道,交往中有时候就会有尴尬的时候。相反,如果有一点口音,说起同一个节目却话语投机,这同样也是打破预期理论的一个表现。它会让双方距离一下子拉近,让对方不再觉得你像个外星人。
我认为,上述多半因素也和自信心有关。在美国,各地口音也千差万别,比如非裔美国人有口音,南方美国人也有 口音(参见:“什么是地道的美国英语”),不过现在很少听说他们会因口音影响求职,有时甚至略有优势。当然,人们对一种口音本身的看法也在发展变化,但更关键的一点,是美国人并没有外国人求职时的那种不自信。
我的一位上司就曾告诉过我:“怎么你们这些人都这么谦虚?何不跟我们学学?”确实,求职时拿出成竹在胸的气概,谁还太在乎你口音的负面影响?
注:详见Purkiss, S. L., Perrewe, P. L., Gillespie T.L., Mayes B. T., & Ferris, G. R. (2006). Implicit sources of bias in employment interview judgments and decisions.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01(2), 152-167
作者:南桥,美国马歇尔大学课程设计师
个人网站:http://family.mblogger.cn/berlin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