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15, 2007

 

域名“强盗”在虚拟空间圈地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IT记者迈亚•帕尔默(Maija Palmer)
2007年3月15日 星期四

“域名抢注”(cybersquatting)已经是个老问题了,而现在,新型“域名抢注”行为又开始成为商界的一块心病。

最初,一些有商业眼光的个人借用一些商标名,注册了诸如burgerking.com和virgin.com等网站,再将它们转售给商标所有者,以期从中牟取暴利。1999年,一些国家通过了相关法律,意在打击这种行为。

然而,域名抢注行为并没有消失。安永实律师事务所(Eversheds)知识产权律师安东尼•戈尔德(Anthony Gold)表示,域名抢注者变得更加聪明,他们在寻找一些新的途径,以绕过法律规定。

例如,域名抢注者使用隐私服务,隐藏网站所有者的详细资料,以此掩饰他们的行踪。

因此,要对他们提起诉讼变得更为复杂。在去年8月的一起诉讼中,微软(Microsoft)不得不申请法庭传票,找出它声称侵犯其商标权的217个网站的所有者。

在.com和.net等传统热门域名以外,人们又创造了.mobi、.eu和.asia等新的“顶级域名”,使得新的域名大量出现,为一些人带来了牟利机会。

Addleshaw Goddard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律师大卫•恩格尔(David Engel)表示:“除.com和.net等普通顶级域名以外,还有240多个国家域名可供注册。即使只想注册自己的基本商标,一家大公司也很可能需要在全球注册3000至4000个域名。”

各个公司越来越难监控所有可注册的域名种类。许多公司正求助英国NetNames等专业公司。NetNames向联合利华(Unilever)、英国航空(British Airways)和希尔顿集团(Hilton Group)等公司提供域名组合管理服务。

提起诉讼的成本可能很昂贵,甚至申请仲裁也会代价不菲。仲裁的费用约为1000至2000英镑(合1900至3800美元),而打官司的费用则可能高达1万英镑。尽管索尼(Sony)、维珍(Virgin)和希尔顿集团等一些公司已明确表示,自己决不会付钱买回域名,但对其它公司来说,如果域名抢注者的要价不太离谱,买回自己的域名可能是更简单的选择,费用也更低。

域名抢注者还开始使用“蓄意错误拼写”(typosquatting)等新战术,即他们注册的域名是某个知名品牌的错误拼写,例如hotmai.com或myspac.com。这些网页吸引了大量的访问者,而他们主要是一些打字不太熟练的人。

打字错误是一个很大的灰色地带,很难通过法庭来起诉抢注者。

例如,微软曾被迫与加拿大一个名叫迈克•罗(Mike Rowe)的学生达成庭外和解,这位学生注册了MikeRoweSoft.com作为自己的域名。

但最近,域名抢注卷土重来之势如此凶猛,关键原因在于“域名圈地”(买卖域名赚钱)已成为一个非常庞大的业务。

这种交易大多是完全合法的。买卖的那些域名并不从属某个商标,而是像diamonds.com或sex.com那样的普通域名。

但在这种热潮中,大量注册商标也难免遭殃。

由于谷歌(Google)的Adsense和Yahoo Publisher Network等广告程序的问世,任何互联网网页现在都能赚钱。网页所有者可以在他们的网页上放置广告,每当访问者点击一次广告,他们就可以得到一小笔收入。

对那些不愿自己建立广告的公司来说,Sedo.com和NameDrive.com等专业的“域名停放”(domain parking)公司可以帮它们做到这点,条件是从其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费用。

而当初仅花几美元注册的域名,有的能以数百万美元的价格转售出去。据报道,去年Sex.com以1200万美元售出,diamond.com的易手价格是750万美元,而vodka.com是300万美元。

Sedo.com等公司提供类似于Ebay的拍卖网站,来从事这些域名的买卖,而围绕“域名捡漏(dropcatching)”,现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行业。所谓域名捡漏,就是抢占一个已经失效的流行域名。

不过,域名所有者觉得,一些公司不公平地欺压他们,迫使他们放弃与这些公司的商标无关的域名。许多人觉得,仲裁程序偏向大公司,而不是个人。

微软针对域名抢注问题发起的新一轮诉讼,可能会进一步加剧这种争议。

译者/何黎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

This page is powered by Blogger. Isn't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