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31, 2006

 

Google免费企业邮箱注册攻略

2006-12-9 14:31:25
  前段时间就知道GOOGLE推出了免费的企业邮箱,当时就注册了一个,没有想到到现在也没有通过审核,中午上落伍论坛的时候才发现了原来注册的时候也是有技巧的,想知道怎么注册有效么?看看下面的说明吧。
  先打开http://www.google.com/a/,点击“立即注册”图标,按提示输入您的GMAIL帐号和密码,点击“登陆”后就会出现注册页面,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有:地点一定要选择“美国”;网域就是您的网站的地址,填错了是无法激活的;所需帐户数目填1000个吧,少了对不起自己;您参与组织 IT 决策的情况如何?一定要选择第一项,即“由我决定我的组织使用哪一解决方案”,其余的就看你自己的发挥了。填写完信息后,点击“提交信息”后就会出现“正在更新”的页面,接下来的工作我就不说了,自己搞定吧。
  要是还是不懂,可以参考下这里
  以后应该不会再换免费企业邮局了,以前试用的那2个免费企业邮局都不是很喜欢,邮箱使用GMAIL的频率最高,比较喜欢的就是垃圾邮件过滤系统,呵呵,希望您也喜欢这个免费的企业邮箱系统。

http://www.bkye.com/post/googlefreemail.html


赶快注册SOGOU的免费企业邮箱

  搜狗推出了免费的企业邮箱,只要你拥有自己独立的玉米就可以去注册一个,我把BKye.Com的MX解析到了搜狗,然后开了个企业邮箱,一个玉米可以开N个大小为1G的免费邮箱出来,还等什么呢?赶快行动起来吧。
  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登陆您的玉米管理系统,把解析选择MX 地址mx.mail.sogou.com. 级别数设置为10就可以了。设置好后就打开http://cmail.sogou.com/a/RegisterAdmin,在“在下面输入您已经做好MX记录解析的域名,以做为企业邮箱的后缀:”下面的表单里面输入您的玉米提交就可以了,要是没有成功,过一会儿提交就会成功的(前提是你的MX地址没有填写错误)。
  提交成功后登陆http://mail.sogou.com/ent_admin_login.jsp管理帐号,剩下的就自己安提示来操作了。
  再罗嗦一下,以后的登陆地址就是:http://mail.sogou.com/ent_mail_login.jsp^_^
  我给自己搞了个erentan#bkye.com的邮箱,想要@bkye.com结尾的邮箱可以给我留言,我给您开帐号来测试下。

http://www.bkye.com/post/freesogoumail.html

 

社区研究之SNS再探

固若GinTonic 发表于 2006-9-18 19:40:00

自参加了Wealink居委会活动之后,继续在思考以Wealink为 主要分析对象的SNS网站的问题。问题的矛盾点在于,理性判断SNS是现实人际关系的网络化镜像,在中国这样一个注重人际关系的社会中必然有存在和发展的 必要和价值;但直觉告诉我象Wealink用户中动辄4-5百,最高上千的好友链接数是不符合常识的。同时我也对介绍我加入Wealink网络的Touchsky如何于短短2周内在Wealink上结识100多名好友并管理这些人脉感到非常好奇。要解决这个矛盾,我们先要看看现实生活中的个人网络是如何建立并运转的?

首先,我们来看什么是现实生活中的一度关系?

上周4晚,陪女友参加她大学同窗兼闺蜜在堂会酒吧的 生日Party,10几号男女中青年喝着酒做着游戏,其乐融融。我和女友的这班死党也认识不少日子,平时都有往来,有时还不通过女友转手直接互相托付些事 情,说起来也算是不错的朋友。但那晚我用六度间隔理论分析了一下,发现我和他们几个再好也不能算是一度好友,女友才是我的一度好友,他们都只是我的2度好 友。为什么怎么说呢?过往听到的看到的加上自己的生活经历告诉我,如果我不幸和女友分手,这群现在相谈甚欢的人基本也就和我断了联系了。即使我和女友分手 很友好而且之后甚至还保持着好朋友的关系,也不代表他们会一如往昔地待见我。

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其它社会关系似乎也有这样的特征,两个人看似关系很好,但作为他们俩之间桥梁的那个人的关系断了,这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也 断了或者说降低了,倾盖如故变成了点头之交。这种情况的两个人应该算是一度关系还是2度甚至3度关系呢?我觉得严谨得说肯定不是一度关系。

其次,我们来看通常2度关系是如何转换成为一度关系的?

我认为通常比较稳定顺利的转换的基础是,2度关系的2端分别和中间人都是比较严谨的一度关系。因为在人际关系的转换中包含着个人信用的连带责任,这是人际关系的基础之一。具体来说就是,当我把我的一个关系介绍给另一个关系办什么事的时候,这个介绍行为的最终结果我是要负间接责任的。比如横戈在Blog文章《装修老板的经营之道》最 后提到他已经开始把弓老板介绍给其它朋友做装修了,为什么他愿意介绍弓老板而不是什么百姓装潢之类的大公司?归根结底是因为横戈介绍之后对朋友的新房装修 结果是要负间接责任的,他必须预判自己负得起这个责任。这个预判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审视,第一他基本可以保证弓老板的手艺能让朋友满意,第二他也基本可以保 证他的朋友不会在工程完成后抵赖装修费。

在两个严谨的一度关系基础上,再加上事件的推动基本可以使原来的2度关系顺利转换升级为一度关系。同样在横戈的例子里可以看到,弓老板也 是横戈的一个做天使投资的朋友介绍给横戈的,那个朋友在介绍的过程中说了不少弓老板的好话。但与其说横戈最终的选择是因为相信弓老板,还不如说是相信那个 朋友。然后,装修开工了,横戈和弓老板在那个天使朋友不在场的情况下由于装修这个事件的推动单独接触了相当一段时间,进一步建立了相互的信任,由此2度关 系转换升级为一度关系。转换后的良性结果之一就是横戈愿意负责任地把弓老板介绍给自己的朋友做装修,弓老板的人脉进一步得以扩张。

再次,我们来看是否每个2度关系都必须升级为一度关系个人网络才能运转?

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可不转换如何运转呢?我的结论是如果能确定数名中间人所链接的每个一度关系都非常严谨,我们就基本可以相信最终的结果 应该不坏。再举例:我的一个朋友的妈妈生病,正好我的舅妈的最好朋友是治这个病的专家,最后朋友的妈妈在那个专家那里治疗痊愈。我们看看这个网络运转中涉 及到了几度关系?整整5度关系,这5度关系中任何两个人链条断裂,都无法使联系正常进行。为什么那么远的关系链接最终双方可以相互信任呢?还是因为每个一 度关系都很结实严谨,不是血亲就是夫妻,不是夫妻就是好友死党,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关系链再远再长也可以信任,用SNS的话来说就是这个网络价值很高。

至此,我们可以回到网络SNS来了。目前我们看到的SNS问题在哪里?就是北城的一句话:廉价的一度关系,是目前SNS网站之所以失败的根源所在。看到这句话我有如被当头棒喝,一下子想明白了很多困扰很久的问题。大家应该都了解所谓个人网络150人定律,我就不复述了。这个定律的具体数字我个人认为因人而异,对我这样的人来说也许超过50个人的一 度关系网络就已经管理不过来了,但总体来说我觉得150这个数字有一定的代表性,超越这个数字太多应该是不太正常的。所以我们只能推断Wealink用户 里那个好友上千的社交高手对他的好友是疏于管理甚至不管理的,而那些好友4-5百的用户也显得有点可疑。

从我个人的交往习惯来说,如果你的朋友都是些低价值不严谨的一度关系,其中的很多人是2度甚至3度关系由于一面之交就加入一度关系充数的话,我就很难相信你会对我负起间接责任来。不是说你人品不好不愿意负,而是我判断你没有能力负,用俗话说就是这个人“路子比较野”。

于是,我们可以找到为什么SNS网站在中国会被等同于一夜情网站的根本原因。建立在不严谨的一度关系上的人际网络最受什么人的青睐?一夜 情爱好者肯定算是有兴趣的之一,因为他们不需要严谨,只要求网络覆盖面的广度,让他们有更多的挑选机会和余地。即使这样,也还是有要求,你必须能证明你的 确是个男人或者女人,有那套基本的生理功能才行吧,不然不是瞎耽误功夫吗?怎么证明这里就不讨论了。当我们建立个人网络不是为了一夜风流而是为了干点正经事的时候,我发现目前中国的SNS网站几乎没有一个符合要求的。以Wealink为例:

1、Wealink上用户可以看到其它不相关用户的初步资料并提出联络申请,因此无法判断一度关系的价值和严谨性,信任度降低。(这几乎是所有SNS网络的通病)

2、个人公告功能不完善,使Spam成为可能。如果每个用户只能贴一个公告,如果要发第二个必须删除前一个,效果可能会更好。当然这和目前Wealink公告系统的整体思路完全背道而驰,几乎不具备可操作性。

3、有添加好友的功能却没有屏蔽或删除好友的功能。

4、过早推出求职招聘业务,有点拔苗助长。新型网站必须也必然对用户习惯进行引导,错误的引导将使用户对网站的整体认知出现偏差。如果我 的朋友跟我抱怨说招不到好的人才,我如何才能克制住不推荐他上Wealink看看呢?但如果我这样推荐的话,他先入为主的观念很可能就是这是个招聘网站, 并进一步进行口碑传播,这对Wealink是好事还是坏事?……

另外,我还在胡思乱想如果MSN做一次大的改进,目前的SNS网站该怎么办?我们知道MSN上的联系人价值普遍是比较高的,由于是IM的 关系,如果不想联络的人不是被Block就是被删除。如果MSN通过激励手段引导用户完成个人信息的完整提交,并进一步选择性设置为用户可以查看2级联系 人的基本信息,这样我基本就可以知道我最严谨的一度关系们的一度社交网络,如此便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人脉网络。保守估算就这样的一个2度关系能使一位 MSN常规用户的人际网络从百人级上升为千人级的人际网,而且还基本可以保证这个千人网络相互的严谨性和可信任度,应该已经足以应付一个普通人的社交需求 了吧。

呵呵,最后这段又禁不住开始胡扯了,见谅见谅,就先写到这里吧。同时也欢迎从事或思考SNS的朋友给予指正,不过有个前提,上述观点有一 个基本限定就是都是在说中国环境下的事情,如果你以美国的案例举例未必能说明问题。我不了解美国,但了解中国是个多么注重人际关系的社会。谢谢。

http://yokanta.blog.techweb.com.cn/archives/2006/2006918194043.shtml

 

Yahoo! Go

软件名称 Yahoo! Go
版 本
0.2.55 Beta
版权所有 软件发行商
软件平台 Win9X Win2000 WinME WinXP Win2003
整理日期 2006-12-01
软件授权 共享
评 分
软件大小 10000 K

在收购HTPC软件公司Meedio LLC一周之后,雅虎便发布了“Yahoo Go for TV”软件套装,可以将PC免费变成DVR(数码录像机)。

Yahoo Go for TV的核心技术来源于Meedio,但外观界面已经换成雅虎风格。此前,Meedio对其软件是收费的,雅虎则全部免费提供,DVR功能也不收取月费。从这一点上看,相比于动辄数百美元的DVD影碟机和DVR设备、昂贵的Windows XP MCE或Beyond TV等软件,Yahoo Go for TV对HTPC用户来说显然是个不错的选择。

除了浏览照片、欣赏视频、倾听音乐等常规功能,Yahoo Go for TV的最诱人之处就是可以录制并回放电视节目。下载并安装软件后,用户即可通过电视机的视频、音频端口将电视机与电脑连接,电脑就可以像DVR那样录制节目并在电视机上播放了。除了一块电视谐调器适配卡和几根连接电缆,没有别的花费。

Yahoo Go for TV目前只支持Windows平台,且需要20GB的硬盘空间用以存储录制的内容,同时推荐512MB内存和1GHz以上处理器,并要求1.5Mbps的宽带连接。


http://dl.pconline.com.cn/html_2/1/124/id=36895&pn=0.html

 

在Donews wordpress博客投放Adsense

目前各大BSP服务提供商中,能支持投放Google adsense的并不多。其中My.donews.com的wordpress增加了Sidebar插件后,也可以在导航栏上适当位置添加google adsense或其他广告代码。对于高手来说,操作很容易,但对于一些刚使用wordpress的人,仍然弄不清楚52wordpress的google广告是如何投放上去的,下面就以抓图简单介绍一下:

1.在“插件”里激活sidebar插件。

sidebar

2. 激活sidebar后,在“外观”里,出现sidebar导航。点击进入sidebar编辑状态。

waiguan

3. 在Sidebar 编辑面板中点击“添加栏目”。以增加一个可以支持自定义代码的区域。

bianji.jpg

4.添加成功后,在右侧最下面出现一个新的“custom”的区域。

添加

第一此添加名称为custom,然后依次变成custom1,custom2等。。

在面板左侧上面,donews有一段文字介绍sidebar的使用:

“通过该页面您可以增加、删除、排序侧栏的所有项目。以下各个块代表了您Blog侧栏的各个块,例如日历、分类、简介等。您对侧栏具有全局控制权限,所有想法都可在这实现,包括添加代码等。请先用几分钟熟悉一下
1:鼠标托动排列上下位置
2:点击每个块最右侧(隐藏的)可展开编辑”

5. 在新增加custom区域最右侧点击,将会出现改区域的编辑框。

edit.jpg

5.在上面编辑框中可以对该区域的标题,及内容代码进行添加。

如果是google adsense,可以去选择一个可以适合放在你的my.donews.com边侧导航栏的广告代码。

作者: 52ordpress
http://my.donews.com/52wordpress/2006/12/31/donews-wordpress-adsense/

 

十个本年最炫的WebOS(网络操作系统)

当大家都在等待Google推出自己的Google操作系统时(当然,前提是传闻属实),已经有人收集了现有的十个网页操作系统及其功能的资料.可惜的是它们之中大多看起来都是未完成并且还没完全可用,但诚然其中还是有不少精彩功能的.

可能不少人都认为现在基本还没有什么网页操作系统,事实令人意外。目前已经有超过十个功能较完全的WebOS,并且还有不少即将会宣布推出或即将结束beta阶段。

但究竟WebOS是什么呢?这里提供一种简单的定义:WebOS是一个运行在网页浏览器中的虚拟的操作系统。更精确的说,WebOS是一个运行在网页浏览器中的应用程序集合,这项应用程序一同来模拟,代替或很大程度上来补充桌面操作系统环境。

闲话少说,现在就让我们看看这十个WebOS的真正面目。但开始前还请各位读者记住,目前很多这些服务都还不够成熟,现在更像是类似于“第一印象”的事而不是一个功能完全产品的评论。(以下产品按字母顺序排列)

新闻提交 much3g.cn

1. Craythur

Craythur运行界面


Craythur是一个全新的WebOS,它非常注重外观,并且其外观的确还是不错。它提供了经过精心挑选的桌面背景和类似于Vista的Aero特效 的透明窗口边框。然而,其中的应用程序更加像Alpha版而不是Beta版。因为Craythur明显还处于初期阶段,希望过几个月后能为用户带来质的飞 跃。

2.Desktoptwo

系统运行界面


Desktoptwo是一个基于Flash的功能齐全的WebOS,但是需要进行注册才能试用。其中的大部分服务都是以Flash的形式提供,并且有不 少精品。Desktoptwo的应用程序使用起来有点慢,但也还不至于破坏了这些服务的使用体验。此外,Desktoptwo是以弹出窗口形式打开的,这 可能会对部分用户造成烦扰。

在功能方面,Desktoptwo提供了搜索,时钟和系统信息的Widget,还有停靠栏,MP3播放 器,RSS阅读器,即时通讯工具,OpenOffice,HTML编辑器,笔记本和若干个其它的小程序。令人失望的是,这些程序中有不少个是以弹出窗口形 式打开。此外,如果关闭了Desktoptwo窗口再重新登录,那么先前的某些设置会被清除。好消息是,那些如保存到桌面的文件,或者是已经添加到RSS 阅读器中的feed等系统还是能够在会话过程中保存。总的来说,Desktoptwo在很多方面都算做的不错,但它还需要处理好一些可用性和界面的问题才 能成为一个真正可用的WebOS。

3.EyeOS

系统运行界面


 EyeOS 站点的实现方法稍微有点不同,用户需要先下载EyeOS的服务器文件并在用户的网页服务器上安装。用户还可以从免费的公开服务器eyeos.info上试 用一个demo,它还为那些不想安装自己的服务器的用户提供免费的帐户。这个公开的服务器是通过捐赠的方式建立起来的,所以如果真的很喜欢这个 WebOS,那么用户可用伸出援手。

EyeOS的功能还算齐全,bug也不多,但就是有点慢和令人感觉索然无味。它提供了基本的日 历,计算器,地址本,RSS阅读器,简单的文字处理器,文件上传程序和若干其它程序,但这些程序的功能都非常有限,更像是测试版的应用程序而不像是作为日 常工具来使用。此外,某些选项还不灵,例如改变墙纸功能。
虽然EyeOS看起来野心不小,但它提供的东西并不比Craythur多。它的界面还可以,运行也没什么问题,但是提供的应用程序就不太吸引用户了。

4.Glide


界面比较特别


关闭注册一段时间后,Glide在12月19号再度推出。除了免费注册外,Glide还推出了如Family Standard和Family Premium计划(后者的费用是每年149.95美元)。在注册过程中,Glide还要求用户通过SMS短信进行验证。Glide是目前唯一一个有信心 针对提供的服务收费的WebOS。

Glide也是基于Flash的,并且它并没有模仿Windows或其它类似的桌面环境,取而代之 的是它提供了独特的界面。它允许用户上传多达1GB的文件,用户能够阅读RSS feed,管理书签,约会,聊天,创建文档,浏览图片等。Glide的设计非常不错,然而某些方面跟Desktoptwo有些类似。首先,某些应用程序以 弹出窗口方式打开,似乎并不是非要这么做不可。此外,其中有些应用程序没有像其它界面一样经过美化。有些应用程序,如日历就完全不能正常运行,一点击就会 出错。

这些都是小错误,但是累积起来数量还是比较多的。此外,一旦关闭了桌面上某些程序,如果想要再次打开就显得有难度了,因为很难找到打开的选项。虽然Glide在某些方面的确狠下了一番苦功,并且也做的不错,但是还是任重而道远
5.Goowy

评价最好的产品


Goowy也是一个基于Flash的WebOS,但意外的是完全没有Flash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它具有很多精心编写并易用的应用程序,它虽然运行不快,但是也不算太慢,所有任务都在同一个窗口中完成,还提供了像桌面操作系统一样的工具栏。

它提供了基本的文件上传程序,邮件程序,RSS阅读器,即时通讯工具,书签,日历和联系人功能。所有这些应用程序都是精心制作,使得Goowy的可用性远远抛离其它对手。

Goowy显得非常容易上手,界面也很漂亮,应用程序多且bug非常少,是最值得推荐的WebOS。

6.Orca

由于bug导致系统显示不清楚


Orca提供了很大应用程序:Media Player,Zoho Office套装,网页浏览器,日历,RSS阅读器,笔记本,文件管理器和几个游戏。虽然还存在一些bug,但是全部提供的应用程序都可以正常使用。

从Orca的开发人员处得知,它们正开发一个新的版本,这个版本能够支持除IE外的浏览器。此外他们还透露了关于Orczilla的信 息, Orczilla是一个“针对Linux的版本,它能够从CD中启动(或安装)并启动后直接进入浏览器并打开Orca桌面”。这使得Orca向实际产品更 迈进了一步。

7.Purefect

样子似乎不太像Windows


Purefect也还是处于开发的初期,但已经锋芒初露。它致力于完全的模仿Windows环境,细致到图标也进行模仿。它只提供了少数的应用程序,如 文件浏览器,记忆游戏和计算器。它虽然能正常运行,但是还存在不少bug(某个用户甚至能够通过文件浏览器访问其它用户的文件)。目前来说它还不太可用, 或者若干月后会取得较大的进步。

8.SSOE

完成度非常低


 SSOE看起来是一个展望长远的项目。它的作者也承认,SSOE的内核目前来说大概才完成了10%,SSOE目前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和一个更新但相对没那么稳定的版本供使用。

事实也是如此,SSOE更像一个技术demo而不是一个供使用的产品。由于SSOE提供的程序有80%都还不能使用,评级暂时不能提供。

9.[url=http://www.xindesk.com/]XinDESK
[/url]

XinDesk目前还没有实际产品


XinDESK是此次介绍的十个WebOS中唯一一个没有demo或Alpha版本的产品。但从作者的blog中还是能够获得有关这个服务的有趣信息。

“XinDESK的核心是一个WebOS,它提供了可以打开和保存标准office格式的应用程序。此WebOS是一个开放平台,就像 Windows和 Mac OS一样,这意味这任何人都可以为其开发应用程序。任何一个XinDESK的应用程序都可以安装到任何版本的Windows上。”

10.YouOS

提供的程序非常优秀


YouOS提供了很多有用的应用程序,如一个非常优秀的聊天客户端,IM软件,文件浏览器,RSS阅读器等等。这些程序的响应速度比较快,但是存在一些小问题,如缩放RSS阅读器大小时就显得不太流畅。

美中不足的是,YouOS在设计方面稍显不足。它的窗口和应用程序使用起来没问题,但是界面却不漂亮。虽然不会对功能造成影响,却会降低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经过简单的介绍,大家对WebOS目前的发展状况大概有所了解。WebOS的发展目前还处于初期,判断那个产品的功能最好相对容易,至 于那个产品的编码 方式最好,所用的框架更坚固就不易下定论了。以上十个产品都提供了官方连接,对它们感兴趣的读者请登录官方网站试用一下。

文章来源:http://www.cnbeta.com/modules.php?name=News&file=article&mode=flat&sid=20190


Saturday, December 30, 2006

 

什么是营销2.0(最新完善版)

http://blog.sina.com.cn/u/4af157270100067l

http://blog.sina.com.cn/u/4af15727010006x0

什么是营销2.0(最新完善版)

————陈格雷 20061110


互联网的每一次革新,都是工程师们玩出来的,就象孩子们的堆沙游戏,堆出一个,又推倒一个,再堆出一个新的,再推倒,再堆……

现在,该轮到懂营销价值的人登场了。

因为,工程师们,极客们,风险投资商们,职业经理人们,还没有将互联网真正的营销价值发掘出来。无论他们的概念、技术、模式有多么新,多么炫,当做广告和营销时,他们就回到传统媒体广告的思维了。他们将新媒体当成传统媒体来卖,因为他们不够理解自己的价值。

我见到在互联网公司给广告客户的营销方案中,把最有价值的互动及体验部分免费白白送给客户,然后收最没有价值的广告浏览率或点击率的钱;我见到百度这样的 搜索网站提供了无数有价值的服务并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但是其收入几乎全部来自最被垢病的竞价排名,而其他都在沉睡中;我还见到MSN SPACES将用户主页顶部的位置拿走去放广告位,而不顾用户的体验价值才是广告客户们最想分享的;还有很多很多……

我知道MYSPACE,这个国际上web2.0的旗舰,正在用另一个web2.0代表GOOGLE做的硬广告发布工具,来获得看似不断增长的收入,但是这不等于是对的。因为这种一刀切的方法,人的价值在哪里?不同社群的价值在哪里?这难道不是他们的本来价值吗?

信息技术在渗透一切,互联网自己也在改变,从资讯的互联网转向人的互联网。相应的,营销的规则也会变,从资讯的营销向人的营销转变,这就是营销2.0。

广告,是资讯化营销的代表。那么,在新一代的、以人为本的营销2.0中,广告一定变得很不象广告,广告的界限会模糊,也许,广告这个词根本就是不对的。广告本来就是从营销中特别分离出来的,下一步,也许要回到营销中去了。
就象一个久别的浪子,当回到原地时,却发现万象更新。因为回去的地方,已经是营销2.0的世界了。在营销2.0中,媒体发展得足够多样化和个性化,各种新旧媒体都走向互联互通,渠道被翻新,价值被重估,收费标准和计费模式也迟早会相应改变。


营销2.0的三个改变——

改变一:传播方式调转了
任何传播,都可以分为大众传播、分众传播、个众传播这三种类别,万变不离其三。

在营销1.0时,传播途径主要是从大众传播到小众或者个众,因为大众媒体是主导。

在营销2.0时,传播可以变成从个众和小众开始,再扩散到大众。因为,每个人,每个社群都能成为媒体,向世界传播自己的声音。

未来的大众传播会被分解,由无数社群传播组成。

改变二:营销的思路调整了
过去是说,我花的广告费,是给1000万人群看的,但目标最多是打动其中的部分人,让这部分人收到营销讯息。所以,营销价值是在百分之多少人中建立一个形象,传递一个卖点,完成一次促销的事。

2.0的新营销应该是: 我先影响起初的100万人,10万人,甚至更少,但是,我能通过新方式新创意,让人们和内容互动起来,主动去传播,去分享体验,让这10万个人去告诉100万人再到1000万人,实现真正的深度传播,和巨大的扩散量。

改变三:石头变成了糖
传统的营销很象是在我们阅读的资讯的碗里面放了一块石头,尤其是电视广告插播最明显。它和节目没什么关系,但是就硬生生摆在那,你不得不接受。

营销2.0则更象是糖,或者是油、盐、酱、醋,甚至就是一道菜,一个可口的小点心,它和人的生活融为一体,是你想要的,是你主动得到的,是被许可的,是快乐的。


营销2.0的两大趋势

从社会的变局中,从媒体的变革中,从实际的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晰看见营销2.0的两大趋势是——营销的娱乐化和精准化

娱乐化,包括病毒营销、口碑营销、文化营销、娱乐营销、植入营销、话题营销、体验营销等等,其特征是体验的、互动的、扩散的。

精准化,包括社群营销、数据库营销、直复营销、精准营销、许可营销等等,其特点是将人群精确区分,准点渗透,实现数据库管理。

这两者相辅相成,又可以各为其用。

还有,就是新媒体的运用,比如手机上的无线营销,手机是最可能实现完全数据库营销的终端。


营销2.0的兼容性

其实,通过传统媒体也能实现营销2.0的效果,营销2.0是兼容传统营销的。在手段上,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必否定任何一种媒体,思路和方法才决定差异和效果。

因为,体验,互动,精准,才是营销2.0的内核。这里的“互动”,可不是光指现在的那种,做一个小专区MINISITE,里面放点小互动内容那么简单,营销2.0的互动,指的是能形成共振和扩散的用户行动。


互动为本(此段由赵冰补充)

营销2.0的基本运作方式是互动营销,围绕人的互动,这种互动在各种媒介的的运用上,我称之为——媒体间的互动,个人认为“媒体间互动”比“兼容性”更准确。“媒体间互动”是指,围绕与用户互动的核心,让传统媒介及新媒介在互动中进行媒介应用。

因此,传统1.0营销的企业媒介广告行为是“投放”,而2.0营销的企业传播投资行为是“应用”。


重构整合营销传播

传统的整合营销传播IMC,只是说在各种媒体上发资讯,整合运用。

营销2.0的整合营销传播,是真正的跨媒体运用,是互联互通,是跨界面沟通和互动,而不是在各个媒体上发一下统一的讯息就完事。


品牌的变化

在传统营销中,很难将品牌管理真的落实到营销行为的各处,尤其是促销当中。

在以体验,互动,精准为内核的营销2.0中,品牌无处不在,想让它不存在都不可能,品牌不是做广告。
但是相应的,许多过去奉为金科玉律的品牌法则,不得不扔掉了,因为在拖后腿。想进一步了解这一点,请看我转载的一篇关于品牌2.0的文章


寻找规模复制的方法

传统广告之所以大行其道,成为一个产业链,是因为有可规模化复制的方法,和可控可预见的效果。只要是同样的广告费,至少能达到同样的传播率,创意的差异,只会造成受众心理的差异。

而目前,营销2.0还是太依赖于两点,一是创意,二是品牌或产品的气质。再加上媒体们自己没有发掘出价值,企业的市场推广还是在旧的模式上运转。

目前营销2.0的运用,还是零散的,不断有闪光,却未能燎原。
营销2.0在寻找规模化,复制化,可控化的道路,并在此上形成产业链。这特别需要2.0化的互联网率先找到真正的营销价值,呵护之,推广之,实现之。


从何处突破?

我不相信,博客网的“博客金币”广告计划,或者播客网想在用户上传的视频中强插广告,这些方式不能成事,因为忽视每个人的差异性价值,有违web2.0的原道,还是把新酒装回老广告模式的旧瓶子里去。

目前看来,最可能建立标准的,会是类似腾讯、猫扑在新营销上的尝试,因为,以社群为本的营销,能同时结合用户的娱乐化和精准化这两大营销2.0趋势,最有可能将人的价值挖掘出来,形成新的营销体系。

还有,无线营销一旦普及开来,数据库化的人的营销,就来临了。


分开,才是双赢

现在,在传统广告计费模式的这间房子里,挤进了太多的新媒体,新手段,结果是,没有人不难受,客户也无所适从,新价值无从体现。

营销2.0模式的计费手段应该和传统的分开来,各自计量各自的价值。与其同居争食,不如另起炉灶,与传统的营销博弈共赢。


实践第一

实践是建立标准的唯一方法,正在向各公司收集案例,营销2.0快报即将推出,从此密切报道营销2.0的实践状况,请留意本博客,欢迎做链接http://blog.sina.com.cn/m/greychan

“什么是营销2.0”在商务SNS网上的回响
昨天有一篇心血之作:什么是营销2.0?(最新完善版)http://blog.sina.com.cn/u/4af157270100067l(新浪博客上的地址),同时在商务人群的SNS网站——若邻网上刊登(www.wealink.com)。
注:我同时在新浪博客和若邻网上刊登营销2.0的系列文章,进行分类传播的实验。对我而言,在新浪博客发文章是大众传播,而在若邻网上则是小众式传播,专门针对商务及相关人群,进行圈内的讨论和交流。

下面是刊登在若邻网上24小时内的回响,现转发其中讨论部分如下。
杨宏涛:看了grey 文章才明白原来web 2.0 是为营销 2.0 做准备的, 高论。只有营销2.0 体系建立,也就自然形成2.0业务模式
赵月旺 (CEO/FIRST FOUNDER) :"让人们和内容互动起来,主动去传播,去分享体验"是理念,"共振和扩散" 是典型特征, "规模化,复制化,可控化的道路"是终极追求

杨宏涛:营销2.0在寻找规模化,复制化,可控化的道路,并在此上形成产业链,这点最难, 很想听听grey 关于这点看法

李杰(上海分众传媒 高级策划经理) :我部分的工作内容正好是在为客户策划基于手机媒介的互动营销,以及加入新媒介的imc,这几天看到陈兄弟的营销2.0的概念,准备好好深入研究一下.有机会希望以实战案例和陈兄弟讨论以下.

陈格雷 (营销2.0及新创意的研究和实践者) :6楼的杨兄,这一点肯定是最难的,我想专门再写文章的,但也只是一种设想,只能在实际中看行不行再改,请等等

姚俊(职业培训师) :好文章!分享创造价值!

范晓星 (Internet Geek/ Headhunter) :Grey, you got a good point, as you always do.Let's see what's gonna happen after coining this theory of Marketing 2.0.

道峰 (观唐广告 公司副总 中间偏左思想):开个研讨会吧。我不了解2.0。但似乎觉得这个模式在发动前似乎比现有方式更加难以衡量。

何天毅 (网络广告从业者) http://blog.sina.com.cn/u/4af157270100067l :不得不叹一下, 网络改变生活! 半小时前一个广州朋友\WEB2.0站点的销售负责人转发我这文章.这会儿若邻里又看到.一年来,面对游戏客户. 谈 网络改变信息获取方式\改变娱乐方式.谈,要深入触及游戏玩家,要分析其在游戏之外,关联网络行为是什么.谈去中心化\谈正面信息病毒式行销\谈许可传播 \谈精确目标人群的寻找\谈分众媒体的示范效应\信息主动接受的价值\.
格雷兄这梳理,待俺消化后,进一步分享到客户.
革命的火花,传播先!

吴畏 (艾瑞市场咨询 咨询经理):周日想邀请格雷兄讲一下他的内容。
陈格雷 (营销2.0及新创意的研究和实践者) :道峰兄,我觉得是这样的:衡量起来比现在的方式容易得多,但是发动要比现在的方式难得多,发动难是因为:营销2.0还是太依赖于两点,一是创意,二是品牌或产品的气质。再加上媒体们自己没有发掘出价值,企业的市场推广还是在旧的模式上运转。
衡量容易,可以看这个网址,http://www.wealink.com/hp_post_view.htm?postId=9628 曾经讨论过的,包括很多技术上已经实现了 ,或者这个http://blog.sina.com.cn/u/4af15727010006ba

潘剑峰 (Senior Vice President) :各位若邻的好朋友,我们安排一下,开一个营销2.0的专场研讨。有兴趣的报名参加。格雷,继续碰撞,继续探寻。
Zheng 郑 (恺弘他爸,Blogger,学徒) :太好了,就算下一次若邻居委会的主题了。
魔派 (临安市建设局 经济师) :的确很有想法,等吃完面回来仔细看
涂军勇 (上海升意广告 执行创意总监) :这将是代表新营销的大事件。我还在认真思考。

赵月旺 (CEO/FIRST FOUNDER) :刚才看了<中国商业评论>(我的发言阵地之一)杂志的一篇文章,提到如何将西藏密宗的methodologies整合到营销传播中,由于作者非佛弟子,挖掘深度和条理性都很有限.
在我看来, 人性的弱点的暴露、激发和转换 确实有一套 技术, 这个技术确实是可以量化的, 而这个盘多拉盒子 什么时候被打开, 需要 大智慧, 需要大勇气, 更需要大团结。

况杰 (普汇创展管理咨询机构 创始合伙人):感谢老陈的总结, 深受启发. 改日有机会一定登门请教.

一点不同意见, 营销2.0的两个趋势归结为娱乐化和精准化, 似乎还不够准确. 娱乐化是表象, 而不是实质, 是互动体验的一个必然结果. 而精准化, 实际自有营销学以来一直是提倡的, 在所谓web1.0时代, 就强调营销的精准, 只是程度不够而已.
这方面,我还没有成熟的思考. 简单地考虑,我提出一个概念是营销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传统的营销都是所谓的主动式营销, 具有推销色彩的"营销". 而web2.0或所谓的营销2.0阶段, 则可以产生由客户参与的"被动式"营销(对营销者, 也就是企业, 广告主来说).

当然, 这种"被动"不是坐等, 不是自然发生的, 而是在一定战略指导下,通过某种手段达成的---诱导. 我一向讲"诱导式营销". 诱导, 就是实现营销1.0到2.0的方法.

不成熟的意见, 请多批评指教.
思东 (3D登陆网络科技公司 CEO) :涉网不久,所以对Web1.0、2.0、营销几点零等等之类的什么网络概念、模式,认知如盲人摸象!前辈们的用心可谓良苦,正因为有如此关注网络的 grey们,才造就了中国互联网的神速发展。网海茫茫,大白鲨如果照着座头鲸吃磷虾的模式捕食,恐怕难以生存。随着对环境的探索,大白鲨找到了最适合自身 的捕食方式。网络作为商业信息社会便捷的信息交流工具,尽管目前网络技术已经可以满足民众部分需求,但是实用价值的开发,还在襁褓甚至是孕育阶段。所以我 认为无论是应用技术研发的平台提供,还是内容制造、运营推广,都是为了信息传播达到获取效益的目的。站在网外看网络,很多人都在谈论探讨模式、概念,只要 是能够用利用技术工具的优势资源,从人性本质研究发掘方式方法,为广泛的民众提供有价值有利益的服务,才是网络价值的真正体现!也才能使营销2.0探索研 究的的结果具有应用价值。
网络应用潜力和空间是非常巨大广阔的,调动“同志”的大脑神经,共同合作创造,然后各取所需共享资源、、、、、、应该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优生存方式。强力支持格雷!!!
苏焯威 (客户经理) :好文章,好榜样阿!
于光辉 (业务总监) :非常赞同,当前做互联网的人没有看到他们自己的价值,懂营销,特别是数据库营销的人的机会来了
陈格雷 : 况杰:“娱乐化是表象, 而不是实质, 是互动体验的一个必然结果……我一向讲"诱导式营销". 诱导, 就是实现营销1.0到2.0的方法.”有道理

周凯 (CTO) :正在实施一个互联网产品,看格老这一总结算是此范畴之内,希望完成后能加入实战案例之中去。
感谢分享如此好文!

 

南方都市报:青春在网上晃晃悠悠

http://www.cnbeta.com/modules.php?name=News&file=article&mode=flat&sid=20176

cnBeta 视点·观察一个IT人的轨迹.
“那一天,我照例在320公共汽车上无精打采东张西望.车到北图附近,无意间发现路的右侧,新立起一块硕大的广告牌.广告牌上没有任何图片,只有一 行红色的大字:‘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多年来我一直认为,‘瀛海威’公司的这个广告,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开始.”

“人到底为什么活着?”“我的信念是什么?”

年轻的阮鹏突然遇到了这两个问题,大学教育没能帮助他找到答案,大学以前的人生现在看上去似乎模糊一片,那时自我意识还没觉醒,“我”混沌地生活着,没有目标,没有方向.

他要好好思索,看了很多书.天津大学系统工程专业的理科生阮鹏从此变成了一个骨子里有文化的“好青年”,尽管他满口脏话,为了钱四处奔波,但总有一天,他会找到他的信仰,找到人生的意义.

1996年阮鹏碰到互联网,十年后,网民麦田找到了答案.

如果时光倒流,在1995年的中关村,你可以看见主干道白颐路的中央有一条小土沟,它自然形成了一条长达几公里的隔离带.行人横穿马路,需要先下到 小沟里,再走上来;或者像有的小伙子那样,紧走几步,‘啪’地跳过去.这时,如果你凑巧在320或332路公共汽车上抢到座位,那么坐在车里,看着窗外行 人千姿百态地穿过马路,不失为一种打发时间的好方法.但我似乎从没有这样的运气——在上下班的高峰期,我每天木然地被人群拥挤在车厢中间.面无表情,囊中 空空.”

阮鹏的回忆中,他命中注定,必然要去北京.大学里学的系统工程专业内容就是计算机、管理学和经济学三大块,结果毕业后尽管同学们各奔东西,从事的行当却都没跳出这三大块.阮鹏自命为“做IT的”,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的中关村就是他们那些IT青年的“硅谷”.

1995年底,到北京快一年了,他和另外三个同学在人大附中租了一间15平米左右的办公室,搞了一个小公司.“我们几个人都不修边幅,因为熬夜玩电脑游戏后而哈欠连天.就这样的每一天,随着320或332路公共汽车的晃晃悠悠,我的青春晃悠向前.”

平淡的生活,很快就有了变化.

“那一天,我照例在320公共汽车上无精打采东张西望.车到北图附近,无意间发现路的右侧,新立起一块硕大的广告牌.广告牌上没有任何图片,只有一 行红色的大字:‘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多年来我一直认为,‘瀛海威’公司的这个广告,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开始.”

“其实在看到这个广告之前,我已经知道‘信息高速公路’是什么.但当时我对它的了解,还仅仅是‘知道’——因为互联网这类‘高科技’玩意,还主要在中科院或清华大学这样的专门研究机构中使用.类似我这样的平头老百姓,虽然做着IT,但对它依旧是听说过,没见过.”

“而‘瀛海威’公司的广告却第一次告诉我,互联网,已经离我很近!这让我有点吃惊,而就在这一愣神的工夫,320路汽车已经带着我从‘瀛海威’公司 门前经过.一些念头升起,又转瞬沉下.互联网虽然来到中国了,互联网虽然离我不远了,但这对于我又有什么关系呢?我的生活依旧如常继续,如常的琐碎,如常 的混乱和看不见希望.”

中国的第一代网民是如何走进互联网的?

就当阮鹏在320路公交车上被瀛海威的巨大广告震动的同时,广东东莞一位24岁的年轻人正在为香港报纸上宣传的Internet概念所激动——通过一台电脑一根电话线居然能远程观察到外面的精彩世界.

林思明从华南理工大学毕业后,在东莞经营着电脑组装业务.他四处寻求可以上网的途径,1995年5月,听人说可以通过拨打美国长途电话,再登录美国 的英文网站.虽然这种1分钟要花20多元人民币的上网费用实在是太奢侈了,但他还是断断续续地通过这种方式上了五六个小时的真正“国际互联网”. 

1995年8月,他辗转听说国务院研究中心一个叫国联的下属公司有端口可以联上网络,便专程跑到北京,想拉条专线来东莞搞网络.当时国家没有关于互联网的相关政策,他跑去当地政府申请,一个办公人员用怀疑的眼光审查了半天,问是不是想跟国外的特务挂上钩.

“自然码”的发明者周志农在从计算机专业毕业11年后的1995年,才有了第一只MODEM,即使当时MODEM已经开始降价,但每只还是要花1100元.“买得最多的是银行和部队,个人用户全国大概只有几百人.”

“有意思的中文网站几乎都是台湾繁体字的,我开始研究繁体字的输入,那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只能到台湾的聊天室去‘请教’.台湾的网友一般都是 ‘国中’的孩子,言语中还经常带着对大陆的‘偏见’,所以,有时我一告诉他们我是大陆来的,他们就大叫‘***’,吓得都跑光了.后来在网上与他们比汉字 输入速度,没人能超过我.”

北京的冯博第一次拨号,则被吓坏了.

电脑发出一连串的尖啸,那是现在每个上网的人都知道的MODEM拨号声,但冯博的第一反应就是把电脑给关了.“此后每当夜深人静,我的电脑都会呼啸几声,将我老婆从梦中惊醒,过了半年,我才学会将声音关掉.”

1995年,上BBS只有两个功能:下载文件和写信.那时最出名的BBS号码永远都那么难打.因为总有成千上万的人打那一条电话线.终于有人发现深夜好打,于是上了闹钟半夜4点拨号登录.那时无数痴迷的人坐在电脑前,一遍遍按着空格或回车,两眼发直,希望屏幕上出现奇迹.

“接通的啸音一响,你的心都在颤抖.那时的BBS主要集中在北京、深圳和珠海.这些站在深夜换信,这样就可以在当地的BBS写信,让全国网民都能看到.我突然发现人原来在现实中是那么孤独,所以大家不计成本地要上网互相写信聊天交流,网络的魅力实际上是从这里开始的.”

我们的“IT人士”阮鹏坐在320路公交车上,被瀛海威的广告语弄得有些伤感.

身边明明发生着巨大变化,自己却没有参与其中的机会.但是,对于亿万中国人,互联网即将给每个人创造一片全新的天空.不过,在1995年,大家还要再耐心等一等.

1996年夏天的一天,阮鹏为客户买了一个modem,安装好硬件后,用Netscape浏览器访问 到Yahoo的页面.面对着一堆英文,他们眼花缭乱、不知所措.后来,几乎是下意识的,一瞬间,他们在浏览器窗口敲下一行字: www.playboy.com.于是,阮鹏有了第一次上网经验.

在首次访问playboy网站几个月后,他们的小公司里也有了一台modem,四个人对playboy,penthouse(阁楼)等几本杂志的网站玩得了如指掌,翻来覆去几乎同样的内容,使他们有点厌倦.

1996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在人大附中的那间小屋里,阮鹏他们四个人喝着“二锅头”,吃了公司“分伙饭”,公司正式关门歇业. 

疲惫的阮鹏回到了家乡成都.那段时间,他经常吃了晚饭,去附近大学里一圈圈地散步,一边思考自己的将来.与此同时,丁磊正在广州开始尝试网络,几年后“网易”诞生.

也几乎同时,做中文翻译软件“四通利方”的王志东在北京搞了一个论坛.他原先的用意是把这个论坛建设成“四通利方”软件的用户服务中心,但这个网站因为火爆的足球论坛而逐渐演变成一个综合网站.这就是新浪网的前身.

几年后,作为一个网民,阮鹏将与他们发生风风雨雨的纠葛.

1997年,阮鹏如愿以偿进入电脑游戏公司开发软件,每月领五千元高薪.在公司没多久,他发现同事在玩一种联网游戏MUD,直译为“泥巴”.这类游戏,就是现在所有网络游戏的前身.

那一年的工作没有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网上的两件事却对他触动颇深.

清华大学女生朱令铊中毒事件第一次证明了互联网的强大,医院迟迟不能确诊的中毒,被网友早就推断出来.而这一年,老榕还写下了中国互联网第一篇开山名作——《10.31 大连金州不相信眼泪》.

阮鹏事后评论:“传统媒体上还从没见过那么鲜活的文章,而且还是当下发生的事.无论是老榕本人,还是网络论坛,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老榕此文一举成 名,使他成为中文网络论坛上第一个‘大侠’,后来创办了8848网上商城.而中文网络论坛世界在此文之后,各个不同地方的网络论坛之间交流越来越多.《南 方周末》等报纸的介绍,也使很多人开始上网,第一拨上网的高潮就因此来到.”

1998年,网络论坛从“蛮荒时期”进入了最美好的“黄金年代”,阮鹏的深度上网也即将开始.

《第一次亲密接触》被拷贝在软盘里,四处传阅.在网络还不够普及的1998年,大量网文被刻入光盘,这是电子书的雏形.那一年的某一天,阮鹏读到了中国互联网的这第一篇名著.“写得太差了,我觉得我肯定能比他写得更好.”

那一年,阮鹏每月的薪水已经有六千了,他在一家大公司,干着轻车熟路的教育软件开发,雄心勃勃,伺机而动.年底,机会来了.

他的一个国外亲属回国投资IT,阮鹏成了实际上的经理.150万元投资在两年后只剩下一个潜在价值不错的域名:laoshi.com(老师),结果因为没人给这个域名交每年数百元的年费,最终也被取消了.

2001年,阮鹏第二次创业失败,跌到了人生谷底.

但这只是表面上的失败,他在其它领域里的收获刚刚开始.

1999年,他的家里接通了网络,第一次有了私人上网空间.那一年5月,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轰炸,阮鹏发了自己的第一个帖子.

那是什么样的一个帖子?阮鹏说,现在看来,那个帖子如此肉麻,实在不好意思拿出来.

在网易社区里,阮鹏用“麦田守望者”注册了网名,“其实,我个人不是很喜欢‘麦田守望者’或‘麦田’这个名字,特别是‘麦田’这个名字所代表的意象,显得很温情很文青.”但后来他还是用了这个名字,因为几天前,恰好看完那本书.  

不久,“麦田守望者”开始写超过500字的长帖.一天在“开卷有益”看到了网友ninon一篇关于《挪威的森林》的帖子,那篇帖子写得非常浪漫.“麦田守望者”看完后就一个念头:我得认识她啊!

当时,他给她发了一封邮件,很快收到她的回信.在几次通信中,他们谈达明一派,谈《挪威的森林》.有一次在公司不能上网,“麦田守望者”把给ninon的回信拷贝好,骑了二十分钟自行车,跑到北大旁边的网吧上网发给她.“很纯真,有初恋和找到知音的感觉.”

很快,麦田守望者和另一个网友谈王小波,谈昆德拉,谈卡尔维诺谈得投缘,以致他们决定应该见面.没有问对方的性别,那是一次朋友式的见面.但当阮鹏确认对面的男人真的就是他要见的网友时,还是免不了有些失望.他感到,对面的男人也有点失望.

“以后就经常见网友,能常见面的有十几个.”

1999年,他当上了网易“开卷有益”版的版主,每天上4小时网,每月交1200多元电话费和网费.“那时,我是网络公司欢迎的模范网民,但很快,我变成了他们头疼的危险因素.”

“麦田守望者”认真看护着他的“开卷有益”,至少,一度他认为“开卷有益”某种程度上属于他和其他网民.

之后有网友推荐他去“万圣书屋”的留言版看看,他去看了一些帖子,发现那里的网友在很认真地讨论一些学术思想方面的问题,水平很高.他觉得自己的名 字“麦田守望者”太托大了,“来这里你水平那么差,守望谁啊?!”于是,把“守望者”三个字去掉,只用“麦田”两字,一直到现在.

在“万圣书屋”,为辩论什么是邪教第一次在网络上与别人“掐架”.那些掐架的网友,有的成了他日后的好友,“生生贝贝”就是其中一个让麦田敬仰的高人.

“在和‘生生贝贝’等网友交往的过程中,我通过他们的一些思考,逐渐澄清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网络究竟对我意味着什么?”

“在先前,上网是为了寻找诚恳交流、趣味相投的朋友,所谓‘团契’;而现在,‘生生贝贝’在一篇帖子中阐述了一个重要的观点:网络是一种像沙龙、聚 会、研讨会这样的小规模的发言场所,这样的‘空间’是‘政治空间’和‘私人空间’的一个缓冲,它的存在,有利于缓解社会各阶级的矛盾,并潜在地影响政府的 决策.正因如此,网络,对于我就有了双重意义.”

一方面,‘团契’时候的我,比较喜欢胡闹、开玩笑,这时的我是轻松、温情、戏谑的;另一方面,当涉及自由、公平或民主等问题时,我严肃得不得了,这时的我是乏味、尖锐、你死我活的.”

2000年阮鹏还看到了哈维尔的著作.那是他个人心灵史上意义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在那之前,他只知道“互联网是什么”,在那之后,他还知道了“应该在互联网上做什么”.

捷克总统瓦茨拉夫·哈维尔首先以戏剧家著名,后来又成为突出的异议人士、哲学家,他最大的功绩就在于教导人们如何在后极权主义社会尊严地生活,做一个真正的人.

哈维尔的主张实际上是“人人说真话,人人做实事”,“从小处着手!”这是人人可以做到的,或者可以争取做到的.他相信,良知潜藏于人民的心底.他相信,人民之所以愿意说谎话,不是他们愿意,而是他们被迫如此做.

一阵暖流霎时从天而降:“麦田,我,也可以通过一点一滴的改变,让我和周围的人走向更美好的生活!”

阮鹏的新生活在互联网上跌跌撞撞地开始了.

麦田说,在某种情况下,他是一个“乏味、尖锐、你死我活”的人,他想从改变身边小事来逐渐改变很多东西.

很快,他就遇到了这样一件“小事”.他的机智,顽强的意志在这次事件中充分展现,但好斗、偏执、刻薄的性格和粗口却使他那崇高的目的蒙受了损失.

2001年,新浪网决定给“读书沙龙”版找一个新版主,这个女孩的网名是“蓝蝶舞秋”.麦田说:“感觉就像突然有个外人进来,指定一个陌生人,说这个人是你们的家长.我本能的反应就是把他赶走.”

中国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倒版事件开始了.

前一个月,大家还在说理,后来发的帖子只剩下纯粹的谩骂.因为麦田看到倒版无望,就决定:“赶不走家长,我就要把这个家砸了!”

其中一个小小例子是,麦田注册了一个“白蝶舞秋”的马甲,在论坛上称呼“蓝蝶舞秋”是他的“姐姐”,然后把“蓝蝶舞秋”写的一首题为《狗和寂寞的女 人》的诗,改了一个耸人听闻的标题发在论坛里:“绝对偷窥——快来看看我姐姐和狗在做什么”. 麦田如愿以偿,“读书沙龙”变成了砖头横飞的战场,变成了 注水嬉笑的垃圾场.

他就是这么不遗余力地挥舞着手中的大棒,他自认正义,于是破坏起来格外卖力,他“你死我活”地斗争着,不想也不愿意找一种更温和的办法.这使他有些讨人生厌,尽管他自诩崇高.

一个不得不离开的网友多年后对麦田仍然耿耿于怀:“我对新浪管理层和沙龙版主表示失望之外,对‘麦田99’也表示了强烈的失望……我无法喜欢一个举 着民主自由之类的伟大旗号一意孤行,但求自己满足快乐,漠视其他网友即使是少数网友正当快乐正当要求的人,虽然他的不少朋友都夸奖他义薄云天善解人意,我 也愿意承认他的文章出神入化风趣幽默.”

在那以后,几乎每一次论战,他那激烈的文章总或多或少给他带来不同的评价,对他的评价截然相反,他有自己的一群拥戴者,也有一群矛盾不可调和的反对者.

有人说他是伟大的战士,也有人说他是个“猖獗、狡猾、沽名钓誉的假圣人”.他承认有时候有心戏谑,但大多数却是真心实意.有一次,麦田遇见了他网络论战“敌人”的一个女“粉丝”,经历大风大浪的麦田竟然第一次被狠狠伤了心,流了泪.

“我发现她的一个错误,真心地想给她指出,跟她说了几次话,她不理我.最后给我回了一字:‘滚!’我的眼泪一下就下来了,那种被侮辱、被误解的感觉非常伤人.”

若干年后,麦田回首第一次网络虚拟世界的“维权”,承认“蓝蝶舞秋”事件改变了他对网络的看法:“我要创造全新的网络模式.”

哈维尔的信徒认为,网络应该是平等的公共空间,为此他要从版主和网站公司手里争夺话语权.他理想中的模式是,网站与网民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也不是服务与接受服务的关系,而是契约关系,网站应该对网民有回报,无论是经济上的还是精神上的.

短短一年后,麦田又引发了更大一场风波.

在天涯“舞文弄墨”论坛,麦田发表万言长文揭发网友“新潮鲁迅”抄袭行为.混战由此引发.版主云裳儿(另有一个ID风吹佩兰)只封了“毛天哲”的ID,却没有封“新潮鲁迅”的ID,麦田再次发帖指责“风吹佩兰”公权私用,他的ID却一同被封杀.

“从晚上10点,我一遍一遍注册新ID发这个帖子,他一遍一遍删帖封ID,我们就这样在电脑两头对峙着.一直到第二天中午12点,我发了一百多次,他删了一百多次.”

天亮了,更多的网友上网发现了这场无声的搏杀,纷纷发帖.该事件持续时间长达月余,被删除帖子累计上千,参与网友几百人.

结果版主“云裳儿”被社区停职15天并公开道歉.

网络研究家“孤云”评论:事件的激烈程度,再次证明网民对BBS版主权力规范及话语权的重视.其中,麦田的《我们蚂蚁有愤怒,我们蚂蚁要说话》更是深刻反映了BBS参与者们对“正义”的追求!

蚂蚁要说的是:“是的,从很多方面看,我们这些网民确实像蚂蚁一样无足轻重……但其实不是这样的!网络世界中,只有一种——话语权.网管(斑竹)和网民在这场对局还没开始时,没有谁比谁的位置更有利. 

Who怕Who?! 

这就是网络权力的本质.所以他大网管虽有‘狼牙棒’,我小网民自有‘天灵盖’,你删,我贴,拼到最后,纯粹是拼谁更有信念,更能坚持.”

2004年麦田又活跃起来.7月,他为北京大学考 博事件中,他为舆论不利的博导朱苏力讲话:学生面试不合格,不被招收没什么好抱怨的,他招收博士生在程序上是有一些瑕疵,但大体还是比较合理.几天后,女 大学生赵雨萍发起的“拒绝婚前性行为,净化校园风气”的网上签名活动引起他的注意,他调查一番后发现,这个活动的背后深藏着商业利益.

9月,他在博客上大骂央视无耻,因为它把俄罗斯人质危机死亡人数当作有奖问答的问题;12月,他又为网吧遭受的严厉管制鸣不平……

这一年10月,麦田到方兴东旗下的“博客中国”任职,一年后又转投“天涯”,他说,他从“IT人士”彻底转行到网络了,为此他不得不改掉一个习惯:以后再也不能随意在网上说粗口了,因为“以前是玩,现在是工作,态度要端正”.

去年的重庆女大学生陈怡卖身救母事件中,他用3个月研究资料后,写下4万字分析报告,同情陈易与她的母亲,指责一些网友是“慈善投机分子”.他态度严肃,神情认真,耗费大量时间写的报告却没引起应有的重视,一些人把它当做“砖头帖”,动不动就贴出来刷屏取乐.

今年6月,他和天涯也分手了,在北京开了一家网络公司——“蚂蚁社区”(www.maayee.com).这是他第三次创业.

“我学会了向平常生活致敬.我要在这里实现我的梦想.”他想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世界,“在规则的约束下,每一个人享有平等.”上网10年,麦田终于找到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业,为懵懂少年时的困惑找到了答案.

话音刚落,他又补充了一点:“当然,这个网站是有趣的,而且能盈利.”

  □采写:本报记者 王雷

  □摄影:本报记者 王昕伟

  姓名:阮鹏

  年龄:35岁

  职业:网络公司CEO

  居住地:北京

  代表阶层:骨灰级网虫

  当年的瀛海威广告. 资料图片


 

Google不搞社交的隱憂

http://taiwan.cnet.com/enterprise/technology/0,2000062852,20107991,00.htm

Stefanie Olsen.唐慧文譯  2006/07/19

人聲鼎沸的社交網站在全球資訊網掀起熱潮,但在這場熱鬧的網路社交派對中,搜尋巨人Google卻像是壁花似的,若即若離。這是明智之舉,還是不善經營人際關係?

MySpace.com、Facebook.com等網站的流量激增,令眾人刮目相看。年輕人尤其是愛用者,成群結隊進入社交網站分享相片、影片、部落格文章、互傳電子郵件和即時通訊(IM)。同時,MSN、雅虎(Yahoo)等入口網站唯恐人氣最旺的地位給MySpace奪走,也開始以社交網路功能為核心,來整合旗下的各種應用程式。

Google也有自己的社交網站,稱為Orkut,推出已兩年。Orkut讓使用者與志同道合的朋友聯絡感情,但尚未納入部落格或影片交流的功能,以致在人緣比賽中落後。Orkut的服務尚未擴大提供,也尚未掛上Google的品牌。《Google傳奇》(Google Legacy)作者Stephen Arnold說:「Orkut給Google惹麻煩,所以現在他們把它留校查看。」他意指Orkut會員用戶被控在巴西等國煽動群眾暴力的風波。

但在Google慢吞吞調適的同時,競爭對手正快速侵入其他的地盤。

例如,2003年2月被Google買下時,Blogger還是全球資訊網首屈一指的部落格出版工具。Google未把Blogger改造成完整的社交網站,但Nielsen/NetRatings仍把部落格視為一種社交活動。

Nielsen 的調查結果顯示,讓會員在個人網頁中加進部落格的MySpace去年已超越Google的Blogger,成為美國最受歡迎的社交網站。Nielsen 說,2006年5月,Blogger不重複的訪客人數達2,000萬人,比2005年5月成長67%。相形之下,MySpace今年5月吸引了4,200 萬名不重複的訪客,比去年同期暴增329%。

Orkut不重複的訪客數甚至未達到30萬人,低於Nielsen評比的門檻。

Google透過電子郵件表示,該公司藉Blogger、Google Video和Orkut建立社交網路。一名未具名的發言人寫道:「只要合理,Google會繼續整合各種產品,儘可能提供最佳的使用者經驗,就像Gmail和Google Talk一樣。」

當然,一些擁護者說,Google的搜尋與廣告業務每年的價值逼近60億美元,而社交網路服務能給Google的核心業務帶來什麼益處,仍有疑問,不投入大量資金是明智之舉。他們認為,Google可能把錢用來投資改良網頁搜尋和提昇廣告「點擊」報酬率的技術。

CNET Networks旗下科技期刊Release 1.0的編輯Esther Dyson說:「基本上,Google擅長處理的是資訊,而不是人。久而久之,Google如何經由演算法了解人,值得觀察。」

對手的優勢

旁觀者質疑,MySpace這類社交網站只是一時的流行,吸引人氣的持久力令人存疑。但連微軟和雅虎等入口網站也投入社交網路,顯示社交服務的確能引起網路使用者共鳴,有助於提升展示型廣告與搜尋關鍵字廣告的營收。

舉例來說,微軟就打算利用社交網路服務,在戰術上取得凌駕Google的競爭優勢。微軟MSN Spaces產品經理Moz Hussain說,把社交功能納入部落格出版工具MSN Spaces,有助於鞏固用戶的忠誠度並衝高廣告營收。

根據ComScore Networks調查,2004年12月推出的MSN Spaces已成為全球最受歡迎的社交網路。微軟歸功於去年引進社交網路功能,一旦用戶的聯絡人更新部落格,就透過MSN即時通訊提醒他們注意。

Hussain說:「最明顯的獲利方法,就是吸引眾人瀏覽網頁,然後在這些網頁上賣廣告。」他補充說:「假如使用者採用我們兩種以上的產品,給我們帶來的價值就更高,也更傾向採用我們的其他產品。」他說,這麼做能助長展示型廣告與搜尋相關廣告的營收。

Hussain透露,未來兩個月內,微軟會在MSN Spaces及其社交網路品牌Windows Live Spaces中納入更多社交網路功能。有了這項工具,使用者即可在部落格或IM視窗中查看聯絡人名單,然後透過微軟即將推出的「Friends Explorer」,用游標翻閱朋友的聯絡人。

作家Arnold說,推出社交軟體,可協助MSN在搜尋引擎競賽中抄捷徑,因為社交軟體提供微軟簡易的標誌工具,有助於爬梳全球資訊網並產生有關聯的搜尋結果。

Arnold說:「微軟正試圖做一種Google尚未積極投入的事。」

Google在2004年1月推出Orkut,原先只是Google工程師Orkut Buyukkokten公餘之暇進行的計畫。和Google大部分的新產品一樣,Orkut起初在受邀嚐鮮的矽谷社群中引起熱烈討論,但後來Orkut在美國的人氣並未像MySpace等社交網站那麼快速竄升。

Orkut的用戶大部分來自於葡萄牙語系的國家,但因為會員發表文章鼓動民眾在巴西集體暴動,導致巴西政府對Google不滿。

ComScore說,Orkut今年5月的美國訪客人數達21萬人,比去年同月增加85%。

以世界各地計算,則Orkut的表現略佳,5月份的全球人氣排名第五,訪客數比去年5月增加一倍多,達到3,370萬人。但同時期,MSN Spaces的全球訪客人數倍增為1.01億人;MySpace的訪客數銳增250%,達到7,400萬人。

相形之下,去年3月推出的雅虎360在5月份吸引將近500萬名訪客,微軟的MSN Spaces吸引960萬訪客,比去年同期成長200%以上。MySpace則吸引5,140萬名訪客,年增率達230%。

社交網路引起注意,不只是因為對網路使用者的影響力日增,也因為MySpace這類網站逐漸吸走網路搜尋流量--總額140億美元網路廣告市場的主要成長驅動力。

5月間,MySpace首度躋身ComScore Media Metrix評比的大型搜尋網站之列。到6月份,MySpace仍坐穩第六名,搜尋次數約5,300萬筆。前五名依序是:Google、雅虎、MSN、 AOL和Ask。當然,和Google高達43%的涵蓋率相比,MySpace的搜尋市占率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但這項新肯定意味社交網站也許會成為未來的網路入口。

這顯示Google必須儘快擴大自己在社交網路領域的勢力,才能捍衛自家每年數十億美元的廣告營收。

創投公司August Capital主管David Hornik說:「Google在純社交網路派對中先馳得點,當時看來是高明的一步棋。但如今社交網路已演變成一種支援其他重要服務的支柱,例如用 Flickr共享相片,或用Vox寫部落格。Google聰明的話,現在就該開始把社交網路當作自家其餘應用的基礎平台。雅虎已經這麼做了。」

但創投公司Ridgelift Ventures的主管Robert Goldberg認為,Google大概不會花太多心思建立社交網路,而會把注意力集中在改良廣告技術及Google CheckOut等服務。

 

SNS:贯通地球的人脉圈

http://tech.tom.com/2006-10-12/003A/28034790.html

2006年10月12日 15时47分 来源:TOM科技

在地球这个村落里,存在着一种叫做沟通的神奇事物,它像无形的线一样牵动着每个人的行为与意 识,使他们从获取信息中找到乐趣,从与人交往中寻得自我,而这种乐趣与满足又激励了人们去开发更多的途径捕获信息。如此循环往复,人类就在对沟通渠道的不 断升级中步入了全球化的信息共享时代。

事实上,当今社会能如此迅速的发展,我们起码要将一半的成就归功于互联网。而今,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我们忽然发现作为使用者的我们与互联网之间的关系似乎转回到了网络诞生时的某种状态。

网络本该如此。当它被首次运用到美国军事系统时,每个联网者都是信息的输出方与接受方。只不 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因素与经济因素成为了困扰信息发布的两大瓶颈,虽然网络使用端数量急剧膨胀,但发布信息的“特权”却被控制在了一个较小的范围内, 而另外为数众多的用户,只能被动的成为信息的接纳者。

这种资源供求系统的不均衡在本世纪初开始为互联网研究者们所重视,Web2.0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了。它的出现昭示天下:成为互联网信息发布者已不再是大众的奢望。越来越多的互联网用户投身到Web2.0的使用当中来。

SNS:实名互联

作为Web2.0阵营中的尖兵,SNS以一种独特的实名制网络社会理念受到了世界各国网络用 户与风险投资商们的广泛关注。所谓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 ——社会性网络服务,顾名思义,就是建立在真实的社会人际关系基础上的网络用户关系构架。它是一个基于用户真实姓名登录并相互沟通的网络平台,人们可以在 这里开立自己的帐户、上传音乐和照片、撰写blog、小组讨论……而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能以某种共同点为契机,结识这个平台上的人。SNS的任务是促使线上 人际交往向着平等、有效、透明的趋势发展这个美好远景尽早实现。而由于有了现实现社会的道德准则作为依托,这个平台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一下子缩短了,大家 不再需要为了彼此的受信程度低而承担大量社会成本,更不用担心自己对面坐的是“一只狗”。

SNS的窜红似乎是个必然。当初听说LinkedIn获得了水杉基金470万美元的投资时, 确实在硅谷地区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原因是这个数目是水杉曾经对Google做的早期投资的一倍还多。当时许多人对这种做法颇有微词,每人能预知这个新生事 物的发展空间究竟会有多大,它何以使风险投资家们如此倾心呢?

其实,这个问题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答案:SNS的魅力就在于用户之间人际关系的建立被摆在了 和用户间信息交换同样张能够要的位置,这样,渴望被认知被接受的人们就自发的以共同享有的SNS平台为纽带进行交流,于是像LinkedIn这样的网站就 拥有了相对较大“粘性”,也就是说它的用户将会相对稳定。

巨头们的抢滩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SNS在IT界展开了数场“圈地运动战”,各大互联网公司相继出招:Yahoo的Yahoo360,Google的Orkut,微软的Wallop等项目纷纷抢滩登陆。

让我们来重点了解几个国外特色SNS。

360.yahoo.com与www.myspace.com

之所以将这两个网站并列是因为他们代表了时下最普遍的社会性网络运行模式:Blog、网页相 册、媒体分享、IM交流等系列功能一应俱全,既可以仅仅将它作为一个Blog,也可以把它作为自己的网上相册和音乐分享站。这些共享的内容,用户都能设置 共享的权限,也就是能够针对好友进行点对点的共享。

www.friendster.com

在Friendster中,通过搜索和邀请,可以把对方加为朋友,同时可以方便的把朋友的朋 友加为朋友。因此人际网络可以很快扩大,很容易拥有数万朋友。这导致了人们对“朋友质量”的疑问。做为社会网络服务的开拓者,Friendster对 SNS的发展做了很大贡献,但现在看来,一些设计稍显陈旧。

www.orkut.com

Google力推的Orkut在世界范围内并算不是最知名的SNS网站,原因就在于它的有着 严格的“准入”制度,加入Orkut的必要流程是要先收到一个已经是Orkut注册用户的朋友邀请,然后注册成为会员。这种做法虽然对增加访问量与使用人 数并不是很有利,但它却将用户个人信息的真实度保持在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上,这样被准入到大环境中的用户便可以享有一个相对轻松的小环境(针对 Friendster而言),无须经认可便可以了解对方的信息且加对方位好友。为了确保公信,Orkut还加入了Rank friend功能,即可以给圈内朋友作匿名评价。可以说,Google的眼光是长远的,能够在社会性网络混战的今天一如既往的坚守这一阵地实在让人钦佩。

另外,Orkut与LinkedIn一类人脉网站的区别在于,它采用社群与社群间的相互交流 模式运作。例如邀请您的朋友是位blogger并且参与到了名为“博客”的社群中,你则可以通过浏览他参与的“博客”社群连接到其他友人,假设在这个过程 中你结识了其他友人A,参与到A向你推荐的“读书”社群中,你就又可以在这个社群中结交朋友了。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在不同的社群众结交到不同领域的朋 友。

www.facebook.com

facebooking已经成为了一个让全体美国大学生兴奋不已的名词。Facebook是 一个由哈佛学生Mark Zuckerberg花了十天时间创办的网站,建立伊始,它只是一个线上学生名录,其最初目的也只是为美国各所高等院校的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联络同学与得到 同学的讯息的机会。谁曾想到,就是这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站点却在2005年一年之间成长为了身价过亿的后起之秀,最近,Yahoo以十亿美元天价并购 Facebook的消息更是成为了舆论的焦点。

本土寻踪

在经过了一阵“Yahoo并购Facebook”引来的Web2.0全体用户大讨论之后,美 国其他主流SNS网站也开始实施他们蓄谋已久的变脸计划了。新的“圈地”(被西方研究者称为demographic segmentation也就是人群细分)不再一味追求用户的直接访问量,而是寻找对某个群体形成“垄断”的方法:LinkedIn开始更专注其商业领 域,并将求职者作为了重要的客户群;MySpace开始拓展青少年市场并趋向于音乐与流行文化的挖掘;Orkut甚至针对球迷群体建立了特殊的分站点;就 连一向稳重的Friendster也在易主之后即将迎来一次变革。

在嗟叹于欧美国家Web2.0如此巨变的同时,我们不禁要问:我们自己的SNS在哪里呢?

实际上,为了能让更多国人拥有自己的网上空间,有识之士已经活跃起来,开始了以挖掘本土优势为突破口,建设国内SNS网站的行动。正是在这个时期,以联络家(www.linkist.com)、优友地带(http://www.uuzone.com)、UUME(http://www.uume.com)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内SNS网站应运而生了。这些网站显然更加注重自身与国内沟通文化的接轨,并力求在此基础上与世界范围内的其他国家达成信息沟通。

以国内社会性网络的旗手——联络家(Linkist)为例。最初,Linkist看准了商务 人士与IT业界人士这两大特殊用户群体“乐于接受新兴事物、对人际层面的沟通需求大”的特点,以此类用户为核心对象,开始将本土化概念引入SNS。为了更 专注的为专业人士提供服务,Linkist不懈的探索着在国人使用网络拓展人脉的黄金法则,力求向人们提供一种优于国外网站的高级平台。通过系统平台,大 陆及港澳台地区的商务人士实现了个人数据整合、个人社会关系管理、可信的商业信息共享等一系列的网上行为,并且达成了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分享自己的信息与 知识、利用信任关系拓展自己的人脉、有效沟通合作的目的。这种方法大大简化了商务人士利用互联网拓展业务与信息渠道的流程。

具体来说,Linkist将“中国式沟通”的一些看似细节的方式进行了“解码”,让他们可以 在更宽松、更现实而不是西方式的虚拟的网络环境下拓展人际关系。比如Linkist则开始更强调人性化设置:他们认为在“中国式沟通”环境下,社区成员们 仅维持一种“弱联系”是不足够的,必需将这种弱联系转换为一种可以转由线下执行的强联系,而又不能影响到用户们线上沟通的频次。于是他们选择以协办公益讲 座等多种形式,组织线下活动(如金融讲座等针对商务人士的活动),并将活动内容反馈回线上,形成良性循环,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这种做法显然颇受用户好评。

与众多注重主体交流的SNS网站相比,Linkist显然更强化了人际关系层面的沟通,它通 过个人实际经历的描述加上关系人的评价来充实网络中的社会角色,同时通过方便的搜索来强化人际关系的“触角”。也就是说,你可以像在百度、Google上 搜索新闻一样从Linkist的搜索引擎中搜索人脉。但是如果想与搜索结果中的特定对象结识,Linkist给定了一种权限——只能通过朋友的介绍建立朋 友关系。这种通过朋友介绍传递信任的做法,虽然从设计上很有新意,但实际应用中,在人际链上会消耗很长的时间。当然在Linkist的人际关系网上的链接 指数不是拿来炫耀自己的人脉的,人们更多地借助它来达成自己与他人合作的目的。这也就是Linkist将自己定位于商用的主要原因。

如今,受到国外SNS网站的“变脸”的影响,国内的社会性网络也迎来了再一次的变革。从寻找 更“细分”的用户群到使用的细节,Linkist开始朝着人性化的大步迈进。除了联络家网站,国内还有如优友地带的一批定位明确的SNS正在涌现。这无疑 证明了国内的社会性网络行业乃至整个互联网产业已与国外互联网发展趋势接轨。

互联网传播研究学界存在这样一个经典理论:Web2.0时代,互联网利用价值的大小是与其使 用人数的多寡成正比的,我们每个人不但是信息接收的客体,更应该是信息发布的主人,是Web2.0不可或缺的主体。这就是说,假设没有用户,Web2.0 就只是没有灵魂的躯壳。所以别小视自己的力量,既然互联网给予我们平等的交流环境,我们不妨参与其中,与全世界共享信息资源。


 

四大厂商核心产品对比

专题说明:
  本专题针对四大软件厂商推出的类似软件并分类做了评测(部分评测将在日后推出)。本列表中不包含国产软件,我们会将国内优秀的同类软件放在评测中,让大家能更好的选择自己所需~网易学院相关软件的教程也都会陆续推出。
  您可以在这里搜索你需要的教程:

核心产品 微软 Apple Google Yahoo Other(其他)






桌面搜索

查看评测
谁是最爱

Desktop Search

Spotlight

Google Desktop

Desktop Search

AOL Desktop Search







照片管理

查看评测
谁是最爱



Photo Gallery

iPhoto

Google Picasa

Flickr

ACDsee







图片分享

相关评测
即将推出

暂无相关产品

photocasting

Picasa Web Album

Flickr

Riya







日历工具

相关评测
即将推出

Vista Calendar

iCal

Google Calendar

Yahoo!Calendar

Sunbird







邮件工具

查看评测
谁是最爱

Windows live Mail

Apple Mail

Gmail

Yahoo! Mail

Thunderbird







搜索引擎

查看评测
谁是最爱

Windows Live Search

Sherlock

Google

Yahoo!

暂无相关产品







浏览器

相关评测
即将推出

IE

Safari

Firefox with Google

Flock


Opera
Firfox







Blog

相关评测
即将推出

MSN Spaces

iWeb

Blogger

Yahoo!360°

Movable Type







个性主页

相关评测
即将推出

Win Live(start.com)

暂无相关产品

Google IG


My Yahoo!or(the new yahoo top page)

Netvibes







聊天软件

查看评测
谁是最爱

Live Messenger

iChat AV

Google Talk

Yahoo! Messenger

ICQ







地图软件

相关评测
即将推出

Windows Live Local

暂无相关产品

Google Maps

Yahoo Local Maps

暂无相关产品







办公软件

Microsoft Office

暂无相关产品

暂无相关产品

暂无相关产品

OpenOffice






在线网页

暂无相关产品

iWeb or .mac Google Page Creator Yahoo! GeoCities

暂无相关产品







SNS网络

Mywallop

Groups(in .mac) orkut Yahoo! 360° myspace






书签管理

Wind Live Favorites .mac Google Bookmarks del.icio.us Ma.gnolia






小工具

Vista Sidebar Dashboard Google Desktop hoo! Widget Engine

暂无相关产品







多媒体软件

Windows Media Player iTunes

暂无相关产品


Songbird

专题制作:宋涛 网易学院投稿信箱:NeteaseSchool(at)126.com 电话:020-61210163-382

http://tech.163.com/special/000915SN/stmainpk.html

This page is powered by Blogger. Isn't yours?